   首页
 -
 
司法行政
 -
 
警务督察
 -
 
正文

警务督察实践中如何优化关系提高效能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17-07-11 17:07 来源:厅警务督察处 浏览数:

省虢镇强制隔离戒毒所 王新爱

  警察与警务督察,笔者认为两者的关系是自律和他律的关系,是被监督与监督的关系。本文试以两种心理学定律来诠释两种关系,目的在于研究如何优化关系、提高效能。

  如何发挥警务督察的职能,不断激提升警察队伍的效能?笔者以“二八定律”来说明当前警察队伍的工作现状。“二八定律”是1897年意大利经济学家帕列托在对19世纪英国社会各阶层的财富和收益统计分析时发现:80%的社会财富集中在20%的人手里,而80%的人只拥有社会财富的20%。“二八定律”反应了一种不平衡性,但它却在社会、经济及生活中无处不在。无论是经济社会活动,还是人们日常生活,无不呈现出“28法则”现象。比如基层和部分职能科室数目约占本单位的20%,但却承担着80%的工作任务。同酬不同工的不均衡性极易引发社会惰化现象。所谓的社会惰化也称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某一件任务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日常生活中所谓的“磨洋工”,就是一种社会惰化现象。社会惰化的主要原因,是个体在群体活动中责任意识降低,被评价的焦虑减弱,因而行动力也相应下降。比如在实际工作中,干好干不好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久而久之,干事情的人会越来越少,“磨洋工”的人就会越来越多。如果加强考核,让每个人在群体活动中的努力和成果量化,就可以有效减少社会惰化现象。

  警务督察的存在,恰恰是应对这种社会惰化现象的有力举措,使单位的工作处于被考量、被督察的压力之下,使每一个个体处于紧张、激活的状态。对于单位来说,上级的督察是对工作实绩的有效测评;对于个人来说,督察是从意识上、行为上对职业标准的更好遵照。

  从某种程度来说,警察与警务督察的关系正如心理学上的“鲶鱼效应”,能够让警察队伍葆有活力、富有生机。鲶鱼效应源自一个渔夫捕鱼的故事。故事说,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渔夫为了保证沙丁鱼的鲜活,在运送沙丁鱼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放了一些鲶鱼进去,让沙丁鱼紧张起来,以增强群体活力,防止沙丁鱼死亡。 这种有趣的现象被人们称作“鲶鱼效应”。鲶鱼效应说明,危机的存在就是生机。对于警察队伍来说,每次面临警务督察,就如同面临一次危机,如果要有效地化解危机,就要认真执法、落实工作标准、不出任何差错,这也就是工作的生机,有效地排除了危险,有力地促进了工作。所以,警务督察的存在就是让拥有执法权的警察时刻具有危机意识,以激发活力,不断创新。“鲶鱼效应”启示我们,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生存意识,奋发进取、一往无前。尤其是监管场所,工作对象形形色色,意识形态宽泛复杂,就像是坐在火山口上,比如戒毒场所,管理的大多都是人格上、身体上出现病态的药物滥用人群,工作责任心稍有降低,就有可能引发灾难、出现事故。场所要想在警务督察中顺利过关,必须基础工作扎实、行业作风严格,引导教育警察向工作标准看齐,从制度规范做起,扎扎实实、兢兢业业履行职责。

  以上两个心理学效应是说明警务督察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实际工作中,警务督察是带着放大镜在寻找警察执法过程中做得不足、不到位的地方,是带着找问题的思维开展工作的。让基层单位和一线警察谈之色变,似乎双方是一个对立的矛盾面。所以建议警务督察在督导、考核基层工作时也可以多关注一些积极的、正面的做法和工作实绩,推而广之,奖罚有度,让警察和警务督察的关系更为密切,让执法工作更加顺畅。


陕西司法公众号

法治三秦新浪微博

陕西司法手机版

立法民之声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建工路50号陕西警官职业学院1、2号楼

邮编:710043        投稿邮箱:sxsfnews@163.com

联系电话:政务公开电话 029-87293860      网站运维电话 029-87293279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