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子期刊
 -
 
陕西司法要情
 -
 
正文

陕西司法要情 2015 第36期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16-02-04 11:02 来源:厅办公室 浏览数:

【工作动态】

 

陕西省开展秋季开学“法律进学校”宣传周活动

按照省委依法治省办、省教育厅、省司法厅《关于对“法律进学校”宣传周、法治教育第一课活动和“六五”普法工作进行检查的通知》(陕教政〔2015〕19号)文件精神,近期,省委依法治省办、省司法厅、省教育厅组成13个检查组,赴各市对今年秋季开学“法律进学校”宣传周、法治教育第一课活动和全省教育系统“六五”普法规划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此次联合检查活动将为期一个月。

9月6日上午,省政府教育督导团总督学刘桂芳,省委依法治省办副主任、省司法厅副厅长田萍等一行,采取课堂观摩教学、校园巡视、查阅资料、随机约谈等方式,先后对西安市西航三校、文景中学秋季开学“法律进学校”宣传周和法治教育第一课活动进行了全面检查。

检查组现场观摩了西航三校的法治课、应急安全演练和小学生交警操表演。随后又参加了文景中学开展的模拟法庭活动,由陕西警官职业学院师生扮演合议庭组成人员、公诉人、书记员、法警、被告人及其辩护人,对未成年人暴力抢劫案件进行模拟公开审理,并采用问答形式对案件中所涉及的法律知识进行了宣传教育。模拟法庭是西安市未央区司法局以政府购买形式组织法治宣传活动的积极探索,得到检查组充分肯定。

田萍副厅长检查了解了学校开设法治课情况,详细查看了课程表。她强调开设法治课是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的要求,也是学校法治教育的基本途径,法治课教育一定要做到教材、课时、师资、经费“四落实”。她指出,法律素养是青少年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加强对青少年的法治教育,对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各级司法行政部门要积极配合教育行政部门,切实抓好“法律进学校”活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以开展“法律进学校”系列活动为载体,坚持思想认识、组织机构、指导工作、检查督促“四个到位”,坚持法治教育和德育教育、文化教育同时部署、同时检查、同时总结。充分发挥学校法治宣传教育的主阵地功能,坚持以课堂教育为主渠道,结合实际,开拓思路,创新方法,努力提高法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针对青少年思想活跃的特点,将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专题教育与常规教育、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结合起来。通过以案说法、场景模拟和知识竞赛等形式多样的法治教育和法治实践活动,把法律知识传播与法治文化建设紧密结合,不断丰富法治文化载体,进一步增强青少年的爱国意识、守法用法意识和自我约束、自我保护能力,大力推进我省青少年法治教育深入开展。

 

【基层动态】

铜川市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全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

近日,铜川市委、市政府召开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铜川市委办公室铜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全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推动全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进度。

《意见》指出,2015年全面推开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2016年底建成以市、区(县)、乡镇(街办)、村(社区)各级平台为依托的公共法律服务网络体系。通过统筹整合各种法律服务资源、构建便民法律服务平台、建设网络和新传媒便民法律服务系统、畅通便民法律服务热线,到2020年建成完备的以“政府主导、司法行政牵头、部门联动、社会协调”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为进一步加强全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力度,《意见》还制定了加快推进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经费保障机制、工作督导机制等相关保障措施。

 

麟游县三措并举规范各级人民调解委员会

今年以来,宝鸡市麟游县司法局按照省厅提出的深化“人民调解和谐行动”要求,以“人民调解规范年”活动为抓手,抓网络、强阵地、建机制、促调处,有力推动了各级人民调解组织规范化建设。

一是充实调解员队伍,健全工作网络。抓住县乡机构改革和村委会换届选举的有利时机,对村(社区)和机关事业单位调委会进行重新整顿,选聘了一批政治文化素质好、群众当中威信高、具有一定法律专业知识的人员担任人民调解员,健全和充实人民调解员队伍,在全县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县、镇(街道)、村(社区)三级人民调解组织网络。县城东西大街两个社区居委会还将离退休干部、教师、法官、法律工作者吸纳为人民调解员、信息员。截至目前,全县共建立各级人民调解委员会168个,其中镇调解委员会7个,村(居)调委会89个。全县共有专兼职人民调解员、信息员872人。

二是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工作程序。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实施意见》和《人民调解员以案定补实施办法》等文件,建立完善了人民调解员岗位责任制、调委会例会制度、社情民意分析制度、民转刑案件倒查制度等工作机制,进一步明确了各级调委会的职责,重申了人民调解工作的任务、纪律、原则、程序,完善了请示报告以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回访、调解协议书制作等制度。同时,严格按照省市下发的规范化调委会创建标准,从基础设施、规章制度、工作流程、人员培训等方面规范提升,促进了基层人民调解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全县已创建省市规范化调委会9个,今年已有14个调委会达到“五有”“六统一”工作标准,拟申请省市验收命名。

    三是依托载体推动,着力止纷定争。针对麟北煤田开发步伐的加快,人流物流急剧增加,经济活动日益活跃,矛盾纠纷显著增多的实际,以“千所万人抓化解、力促三秦大和谐”“百镇千村创双无,化解矛盾促和谐”活动为载体,按照“预防在先、发现在早、处置在小、化解在萌芽状态”的要求,实行无缝隙超前排查,多渠道化解调处,切实解决了一批影响社会稳定的矛盾纠纷,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今年1—8月份,全县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共排查受理各类民事纠纷377件,调解成功372件,调解成功达98.9%。

 

勉县创办“道德大讲堂”教育转化社区服刑人员效果好

按照省、市“日行一善,以善养德”活动的部署和要求,勉县司法局创新思路,大胆探索,创办“道德大讲堂”,巡回开展社区服刑人员教育转化20余场次,全县社区服刑人员无一例脱管漏管、重新犯罪,并累计做善事高达8300件,收到了良好教育改造效果。

社区服刑人员“道德大讲堂”由县司法局谋划设计、统一安排,基层司法所负责实施、具体落实,按照社区矫正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通过组织社区服刑人员学唱《公民道德歌》、集体静默沉思反省、观看《感动中国》先进人物事迹展播、当众谈感悟净化心灵、面向道德模范肖像施礼、集体宣誓承诺“日行一善”、唱《国歌》激发生活热情、参加法治报告会等道德与法治相结合的方式,强化“五教育”,开展“三活动”,夯实知善基础,兑现行善承诺,提高社区服刑人员教育帮扶转化水平。

五教育:一是孝道教育。百善孝为先,孝乃德之本。以“二十四孝”故事、《弟子规》、《颜氏家训》、诸葛亮《诫子书》、朱柏庐《治家格言》等为范本,引导社区服刑人员通过听故事、读经典的形式,培养孝心、仁心、爱心,感念父母养育之恩、长辈关爱之情、社会帮扶之义,养成孝顺父母、尊老爱幼、感恩社会的道德品质。二是诚信教育。教育社区服刑人员讲诚实、重信用、守承诺,不拜金、不造假、不欺诈,树立守信为荣、失信可耻的观念,坚守做人做事的道德底线,诚信做人,守信做事,强化立身之本。三是勤俭教育。教育社区服刑人员全面认识勤俭的重要意义,热爱劳动,勤劳致富,勤俭持家,组织开展节粮、节水、节电活动,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四是家庭教育。引导社区服刑人员理解“家是国的家、国是家的国”的关系,爱国从爱家开始,组织“寻找一份职业,为家庭添加一笔财富”活动,建设和谐小康家庭。五是法治教育。通过阅读法条、法治报告、以案释法、现身说法等方式,让社区服刑人员认罪伏法,接受改造,服从管教,重新做人。

    三活动:一是志愿助人活动。组织社区服刑人员选择性参与“学雷锋志愿者服务”“关爱空巢老人”“扶贫济困、困难帮扶”“保护环境、美化家园”“植树护绿”“保护汉江”等志愿活动,引导他们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多行善举,争做善事。二是谈心互助活动。社区服刑人员通过干警教育、谈心互勉、相互提醒,以“手拉手”“结对子”“一帮一”“多帮一”方式,达到互帮互助、弃恶扬善、悔过自新的目的。三是亲情关爱活动。社区服刑人员通过“陪父母过节”、“每天做家务”等活动,积极融入家庭、珍惜亲情、享受温馨,营造温暖环境,提速教育转化。社区服刑人员孟某承包沙场1个,不仅解决个人生计问题,而且吸纳社会就业16人,每年纳税60多万元。孟某致富不忘回报社会,调用工程机械8台套,运输砂石方量1.6万方,个人投资17万元,为村里新修道路1.2公里。县司法局及时总结孟某的典型事迹,通过“道德大讲堂”  广泛宣传,引导社区服刑人员向他学习,一心向善,多行善举,有效推动了“日行一善,以善养德”活动的深入开展。

陕西司法公众号

法治三秦新浪微博

陕西司法手机版

立法民之声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建工路50号陕西警官职业学院1、2号楼

邮编:710043        投稿邮箱:sxsfnews@163.com

联系电话:政务公开电话 029-87293860      网站运维电话 029-87293279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