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子期刊
 -
 
陕西司法要情
 -
 
正文

陕西司法要情 2015 第26期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15-08-07 12:08 来源:陕西省司法厅 浏览数:

【工作交流】系列之四

强化保障 夯实责任

——商洛市社区矫正工作实行考核“一票否决”

商洛市社区矫正工作自2010年6月试点,2011年3月全面试行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社区矫正工作纳入全市政法综治维稳工作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并实行“一票否决”,为全市社区矫正工作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组织保障。目前,全市社区矫正工作以“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司法行政机关组织实施,相关部门全力配合”的工作格局已经形成,社区矫正机构设置、人员队伍、经费保障和场所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社区矫正规范化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商洛市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截止今年5月底,全市累计接收社区矫正人员2186人,累计解除矫正1351人,在矫人员835人,无一重新违法犯罪,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

一、成立领导机构,落实工作任务

自2010全市社区矫正工作开展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以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为组长,副市长为副组长,14个市级相关部门为成员的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听取社区矫正工作汇报,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每年安排两次督导检查,年底纳入综治工作一并组织检查考核。各县(区)、镇(办)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实现了市、县(区)、镇(办)三级社区矫正工作全覆盖,实施了定岗定人定责任,确保了社区矫正工作健康开展,有力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二、专题研究工作,解决实际问题

市委、市政府每年都召开两次社区矫正专题会议,听取市司法局对全市社区矫正工作的汇报,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今年4月,以市政府名义召开了全市社区矫正工作会议,市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县(区)政法委书记、分管司法行政工作政府领导和全市公检法司领导等出席会议,总结社区矫正开展以来的工作,指出了存在问题,对今后的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书记、副市长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提出了明确要求。会后,各县(区)委、政府也相继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县(区)社区矫正工作,切实解决工作中存在的人员不足、经费短缺、衔接不到位等突出问题,确保社区矫正工作顺利开展。

三、签订目标责任,夯实工作任务

  为了强化责任落实,市委、市政府与各县(区)委、县政府分别签订了《县(区)社区矫正工作目标责任书》,目标责任书对全市的社区矫正工作任务进行了分解和量化,涵盖7个大项任务和30个小项指标,悉数纳入全市政法综治维稳工作督导检查的重要内容。目标责任书对因领导不力,责任不明,措施不到位,衔接配合不力,造成社区矫正人员脱漏管和重新违法犯罪的县(区),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一票否决,确保社区矫正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责任、有落实、见成效。

四、强化监督检查,考核“一票否决”

全市每年都安排社区矫正督导检查工作,今年5月,在全市将社区矫正工作纳入全市政法综治维稳工作重要内容并实行“一票否决”之后,成立7个督察组,由市委政法委、公检法司抽出7名正县级领导带队,7名副县级和14名科长组成督察组,深入各县(区)和全市75%的镇办进行了一次全面督导检查。检查内容包括:县(区)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听取社区矫正工作专题汇报,研究工作情况、社区矫正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是否落实;市委、市政府与县(区)委政府签订的《县(区)社区矫正作目标责任书》是否分解落实;镇(办)综合体制改革后,镇(办)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责任是否明确,人员和档案移交是否到位;县(区)司法局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工作人员是否落实,是否有编制部门下发的成立社区矫正股文件;按上年度末社区矫正在矫人数,县(区)级财政是否落实每人每年1000元社区矫正人员专项工作经费;镇、办司法所工作人员是否把80%精力用于司法行政工作;以及在社区服刑、戒毒人员中开展“日行一善、以善养德”主题教育活动情况。通过督察检查,商洛市商州区及时配备了5名社区矫正专职工作人员,洛南县落实经费20万元、丹凤县落实经费5万元、商南县落实社区矫正人员每年人均1000元社区矫正工作专项经费,柞水县社区矫正中心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全市的“日行一善、以善养德”主题教育活动开展也扎实有效。

 

破解难题  综合施策

——渭南市大荔县社区矫正工作突破发展

渭南市大荔县社区矫正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紧紧围绕“高点起步、协调运转、依法规范、务实创新”工作思路,严格落实“五化一保障”工作体系要求,创新机制,建设平台,完善制度,强化措施,社区矫正工作水平显著提升。自2010年以来,累计接收社区服刑人员508人,解除矫正234人,目前在矫274人,重新违法犯罪率控制在0.2%以内。

一、党政重视,构建政府主导、协同参与的领导新机制

大荔县委、县政府着眼于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大荔大局,认真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高度重视司法行政工作,专题研究解决司法行政工作特别是社区矫正工作,社区矫正工作取得了突破性发展。县委、县政府把社区矫正工作纳入经济社会总体规划和各镇(办)相关部门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按照党委、政府领导,司法行政部门牵头抓总,社会各方配合的工作要求,成立了由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任组长,县政府副县长任副组长,法、检、公、司、财政、民政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领导小组,以上率下,各镇(办)、村(社区)也分别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领导机构。县政府常务会议多次研究社区矫正工作,批准成立社区矫正中心,组建社区矫正执法大队,并以政府购买服务形式设置公益性岗位从事社区矫正工作,决定抽调公安干警承担社区矫正执法职能。目前,大荔县社区矫正中心,由一名副局长兼任主任,抽调2名司法行政干部和3名公安干警主要承担执法职能,设置6个公益性岗位、1名西部大学生自愿者承担档案管理、评估记录、定位监控等日常工作,并组建了由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以及村(社区)干部、矫正对象亲属为主的1500余人的社会志愿者队伍,有效解决了社区矫正工作无专职人员问题。

二、立足实用,建设功能齐全、管理规范的执法新平台

大荔县政府在机关用房紧张的情况下,划拨10间200多平米办公用房用于社区矫正中心独立办公。县财政先后划拨28万元专项资金修缮办公场所,购置办公桌椅、电脑、空调、LED显示屏、心理测试沙盘、指纹机、音乐放松椅等设备,制作制度牌、文化墙等,为社区矫正创造了良好的办公条件。目前社区矫正中心内设信息采集室、定位监控室、入(解)矫宣告室、心理矫治室、教育培训室、档案资料室、综合执法室、训诫室、安置帮教室等9个工作室,形成了集“窗口报到-中心宣告-测试评估-制定方案-个别处理”的“一站式、门诊室”工作流程,构成了监管、教育、服务“三位一体”工作格局,很好的履行了社区矫正的执法职能。

三、完善制度,创新规范严谨、实用配套的工作新方法

建立健全了《社区矫正工作流程》、《档案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总结形成了“五个一”工作法。一是落实联席会议一个机制。每周二召开县公、检、法、司等部门联席会议,互通工作信息,细化工作任务,研究开展接收、管理、变更、解矫等执法活动,提高工作效率。二是把好调查评估一个关口。调查评估由中心统一接收,司法行政干部专人负责,法院、公安干警参与,评估过程全程录音,评估报告及时回复委托单位并报检察机关备案。目前社会调查评估采信率为100%,充分发挥了调查评估的作用。三是注重身份认知一个环节。坚持实行报到回执、集中衔接、当面交接的交对接办法,做到矫正对象、法律文书双移交,法律文书、矫正对象、责任民警、矫正工作人员、矫正对象亲属五会面,统一在县矫正中心入矫宣告,告知权利义务,强化身份认知和服刑意识,体现法律的严肃性和威慑力。四是创新“重矫其心”一项教育。聘请了专业心理咨询师常驻中心,对每位新入矫人员进行心理测试,实施针对性心理疏导,有效矫治不良心理和行为习惯。制定周汇报、月面谈、季走访制度,随时掌握服刑人员心理状态,帮助服刑人员早日回归社会。五是强化考核奖惩一项措施。抓好服刑人员报告、外出、迁居、进入特定场所、审批、警告处罚、提请治安处罚等重点环节的监管执法,量化考核、严格奖惩,督促服刑人员认真遵守法律法规、禁止令和各项监督管理规定,杜绝脱管、漏管和重新违法犯罪现象发生。

  四、注重监管,健全科学有效、人技结合的管理新体系

一是加强排查。坚持日定位督查、周汇报走访、月考核反馈,法定节假日前必排查,重大政治活动期间加密排查,规范日常监督,确保监管安全。二是分类管理。根据社区服刑人员的犯罪类型、改造情况、心理测试结果进行综合评估,实行分类管理,对积极参加各项活动、表现突出的矫正对象实行宽松式管理,在家访、谈话、请假等方面予以放宽;对表现较好、情况稳定的矫正对象实行普通式管理;对思想不稳定,不积极参加集中教育、集体劳动的人员,列入严管式管理,加大走访、谈话、教育力度。三是严密管控。将“GPS”定位技术应用于社区服刑人员监管,纳入司法行政管理指挥服务平台,以平台为枢纽,搭建县、镇(办)、村(社区)三级互通互联的“电子围墙”,每天固定1人通过定位平台对所有服刑人员实行监控。实现“行知去向,动知轨迹”。四是加强应急处置。矫正中心加挂社区矫正执法大队牌子,抽调3名公安干警日常承担审前调查评估、接收、考核奖惩、收监执行、追查等职能,同时,注重加强与公安、消防等单位协作处突实战演练,加强信息收集研判,建立应急预案,提高社区矫正人员处突能力。

五、矫正为本,探索社会关注、各方参与的帮教新方法

大荔县政府每年预算安置帮教经费10万元,社区矫正工作经费42万元,重点用于对无家可归、无业可就、无亲可投人员的困难帮扶。一是突出抓好“五类”矫正基地建设。在县中心敬老院成立社区服刑人员  “社区服务基地”,集中开展社区服务。在县人社技校和争冠汽车修理培训中心等单位成立社区服刑人员“技能培训基地”,举办各类劳动技能培训。在县看守所成立“警示教育基地”,组织警示教育活动,强化社区服刑人员守法意识。在社区矫正中心成立社区服刑人员“心理矫治基地”,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依托县科技产业园等实体建立安置帮教基地,园区管委会对所有需要安置帮教人员全部接收,统一管理,推荐安置帮教对象与园区所属33个企业双向选择,同工同酬,帮助他们自食其力,融入社会。二是着力帮助落实国家相关政策。发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作用,协调县民政、教育、农业、住建等部门,充分利用现有政策和资源,尽最大努力帮助解决就业、住房、责任田、医疗、子女上学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对家庭经济困难符合条件的社区服刑人员落实“低保”政策,做到“应保尽保”,为200余名服刑人员落实了责任田,为2名无房社区服刑人员按条件申请落实了廉租房,五年内累计安置帮教人员  52人。三是做好特困人员的排查梳理工作。每季度组织各司法所排查梳理一次,对各司法所排查上报的特困人员,县矫正中心持续予以关注并协调民政部门适时发放生活必需品和救济金。社区矫正工作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

陕西司法公众号

法治三秦新浪微博

陕西司法手机版

立法民之声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建工路50号陕西警官职业学院1、2号楼

邮编:710043        投稿邮箱:sxsfnews@163.com

联系电话:政务公开电话 029-87293860      网站运维电话 029-87293279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