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子期刊
 -
 
陕西司法要情
 -
 
正文

陕西司法要情2017年第39期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17-12-25 10:12 来源:厅办公室 浏览数:

【工作动态】
  省司法厅成立行政处罚审查和行政复议两个委员会

【工作交流】
  汇聚优势资源  实施深度扶贫
  ——省司法厅脱贫攻坚精准施策效果明显

【工作动态】

  省司法厅成立行政处罚审查
  和行政复议两个委员会

  为贯彻落实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建设法治政府,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及《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关于依法行政的要求,确保厅机关行政处罚、行政复议的合法性、规范性、公正性、公开性,近日,陕西省司法厅相继成立了陕西省司法厅行政处罚审查委员会和陕西省司法厅行政复议委员会。
  行政处罚审查委员会主要对违法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实充分、行政处罚的实施是否符合法定程序、适用法律是否正确、处罚种类和幅度是否适当等5个方面进行审查。
  行政复议委员会主要对具体行政行为的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实充分、具体行政行为依据法律是否正确、具体行政行为是否符合法定程序、具体行政行为是否适当、是否超越或者滥用职权等5个方面进行审查。
  成立行政处罚审查委员会、行政复议委员会是省司法厅改革创新、提高行政能力的有益实践,是推进依法行政,加快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举措。
  一是确保了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合理性。引入行政处罚、复议案件审查机制,委员会对案件审查时通过调取案件卷宗、查看证据、询问当事人等措施可以准确把握事实的准确性、证据的充分性、程序的合法性以及处理意见的合理性,还原案件本质,确保处罚和复议决定合法有效适当。
  二是增强了行政决策的公开性公正性。委员会委员由厅机关不同处室负责人担任,在对案件充分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议,综合研判,民主讨论,作出表决,使案件处理始终在阳光下运行,确保了行政处罚、复议决定的公正公开。
  三是提高了行政案件的处置质量。特别是对于案情复杂的行政处罚和行政复议案件,由法律事务委员会集体研究决定,可以集思广益,充分考虑到各方面的情况和因素,使最终以省厅名义作出的行政行为客观准确,有效防止自由裁量权把握尺度不一、适用法律依据错误不当、处罚结果畸轻畸重等问题。

 

 


【工作交流】

汇聚优势资源  实施深度扶贫

——省司法厅脱贫攻坚精准施策效果明显

  2017年,省司法厅坚持整体帮扶与对户对人精准施策相结合,在加大项目和资金协调争取力度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优势,积极动员律师和律师事务所参与脱贫攻坚,汇聚优势资源实施法律扶贫和深度扶贫,激发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提升了整体脱贫帮扶水平,各项工作得到了帮扶地党委政府和广大村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一、抓组织保障,夯实扶贫工作基础。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一把手工程”来抓,从多个方面加强对扶贫工作的领导和支持。一是认真履行省派联村包抓帮扶牵头单位职责,多次召开驻镇坪各单位联席会议,定期交流经验,相互查找问题和不足,积极督促各单位抓整改抓落实,推动项目早落地、资金早到位,确保帮扶早见效;二是严格按照省委组织部等部门关于《对驻村第一书记和联户扶贫工作队人员加强管理激励的意见》要求,在年初选派了2名具有丰富基层工作经验的年轻同志到村担任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长,并在8月份将厅级后备干部、厅律师公证管理处处长派驻到村挂职第一书记,充实了驻村力量,加强了对驻村工作的领导;三是按照年人均2万元的标准为驻村工作队提供经费支持6万元,帮助解决外出考察调研、交通不便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确保驻村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能够下得去、干得好、出实效。
  二、抓支部党建,打造坚强战斗堡垒。切实发挥驻村第一书记作用,坚持一手抓党建一手抓扶贫,把强班子、带队伍始终贯穿于驻村扶贫全过程。一是组织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厅基层处党支部)与阳河村党支部进行结对共建,通过先进基层党组织书记讲党课、党员互助互帮、送法送医送温暖到村等多种形式,增强支部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二是充分利用村支部每月5日、20日主题党日活动加强对全村党员的教育培训,把第一书记定期讲党课、定期走访党员和贫困群众、定期“晒”工作动态作为日常必修课,实现了村级“两学一做”常态化;三是把村级新民风建设作为支部党建和扶贫扶志的重要内容,从群众反映强烈的“人情风”抓起,通过支部委员和村组干部率先垂范,并争取资金2.3万元对致富带头人和新民风先进典型进行奖励和鼓励,以实际行动弘扬了“诚孝俭勤和”的新民风,增强了贫困群众勤劳致富的自觉性和内动力。
  三、抓结对帮扶,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以厅机关各处室主要负责人为第一帮扶责任人,从产业发展、就业创业、政策兜底等方面,对分派到厅的24户在册贫困户进行“一对一”的精准帮扶。一是把结对帮扶作为干部开展“两学一做”的具体形式,建立督查考核机制,把帮扶工作情况和群众满意度作为评优任用的重要依据;二是坚持分管厅领导每月1次到村、帮扶干部每月1次入户,不断细化和落实帮扶措施,积极协调解决村上和帮扶对象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三是认真开展办实事、送温暖活动,定期走访慰问村内老党员、特困群众、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和残疾人等特殊人群,把党和政府的关心送到了基层群众的心坎上,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四、抓资金支持,增强整村发展潜力。不断加大项目和资金争取支持力度,全年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63万余元,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等多个方面对村帮扶。一是投入5万元修建了阳河村4组综合文化广场,解决了3、4组20余户村民期盼已久的“娱乐有去处、健身有场所、活动有阵地”的问题;二是投入50万元对贫困群众发展养猪、养鸡、养蜂等养殖业和魔芋、特色洋芋等种植业进行产业奖补,调动了贫困群众发展适宜特色产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投入5万元为村内林下乌鸡、土蜂蜜进行包装设计,提升了产品档次和附加值,拓宽了销售市场,提高了养殖户的收入水平;四是从省直机关工委争取脱贫攻坚党费专项资金3万元对村内年久失修的钢索木板吊桥进行加固维修,确保村民群众能够安全出行;五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协调实力企业与阳河村茶叶专业合作社合作完成省农发办批复的300亩茶园种植项目,确保100万元项目资金按期投入使用。
  五、抓法律扶贫,构建大扶贫新格局。在总结西安市律师协会公益委员会一行7名律师自发入村开展法律扶贫行动经验的基础上,省司法厅积极创新扶贫方式方法,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省律师协会主导作用,组织省直律师事务所在阳河村开展了以“两认两帮”为主要内容的法律扶贫主题实践活动,实现了法律服务优势资源与山区扶贫需求和司法厅驻村帮扶的有效对接,初步形成了大扶贫工作格局,提高了联村帮扶水平和实效。一是结帮一门“亲”。组织18名律师与省司法厅帮扶包联的24户贫困户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与厅机关帮扶干部一道为解决贫困户生产生活难题、帮助发展产业、帮助就业创业出心出力,确保贫困户如期脱贫;二是认购一块地。组织13个律师事务所出资25600元参与阳河村“乡村守望”项目,通过村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从贫困户名下“认购”一块地,激励贫困户通过发展农业生产增加收入;三是建立一套系统。帮助建立了公共法律服务自助系统,组织省律师协会出资为镇坪县8个便民服务中心装配了公共法律服务自助终端机,为每个终端后台确定了1名专职服务律师,让山区群众在家门口即可享受到优质高效便捷的法律服务,为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创造了有利条件;四是资助一名学生。组织18名律师与阳河村14名在读大学生和4名单亲留守儿童建立了结对资助帮扶关系,确保贫困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学业。

 

陕西司法公众号

法治三秦新浪微博

陕西司法手机版

立法民之声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建工路50号陕西警官职业学院1、2号楼

邮编:710043        投稿邮箱:sxsfnews@163.com

联系电话:政务公开电话 029-87293860      网站运维电话 029-87293279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