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交流】
认真梳理再造 提升行政效能 我厅“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基层工作】
实施“三四五”工作法 推进社区矫正执法规范化
【工作交流】
认真梳理再造 提升行政效能 我厅“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今年以来,按照省政府统一部署和刘国中省长的要求,我厅将“互联网+政务服务”作为一项重点工作,与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一体研究,一体推进,确定专人负责,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使我厅行政审批事项梳理、流程再造工作按照时间节点和质量要求圆满完成,首批省级行政许可事项顺利实现网上办理。在近日召开的省政府专题会议上,我厅作为工作进展先进单位,被第一个点名提出通报表扬。
认识到位、思想统一。充分认识到此项工作在我省、我厅今年工作中的极端重要性,厅党组书记、厅长王永明亲自安排部署、多次听取汇报、多次作出批示;各分管厅领导亲自主持,研究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涉及业务处(室)负责人作为第一责任人,具体研究指导,带头开展工作。各级领导的重视,为“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指明了方向,扫除了障碍,提供了保障。
组织到位、措施有力。按照省上对标江浙沪的要求,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师建平第一时间带由相关处(室)负责同志组成的学习调研组前往上海、江苏学习先进经验。在短短3天的时间里,将两省、市开展此项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完整带回并立即消化吸收到工作中去。各有关处(室)按照时间节点和任务量,倒排工期,制定推进表,层层分解抓落实;法研处与省政务公开办、政务服务中心、省编办、省职转办、法制办等部门密切联系沟通,及时报告工作进展,协调解决相关问题,确保了工作的顺利推进。
担当负责、甘于奉献。因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梳理和再造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参与此项工作的人员发扬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推诿、不敷衍,主动担当,在自身其他业务工作并未减少的情况下,利用休息时间加班加点,直到工作顺利完成。特别是第二阶段的审核转报和备案类事项、服务类事项等涉及我厅的事项,数量较第一阶段有了大幅度提高,涉及的处(室)也比之前增加了一倍,协调难度进一步加大。但是,由于协调沟通及时有效,各处(室)通力配合,认真工作,我厅对事项目录所提修改意见被全部采纳,并因态度认真、依据充分得到了联合审核小组的肯定。之后的事项梳理和流程再造工作也按时高质量完成。
加强协调、提高效率。按照行政许可事项网上办理的要求,厅法研处及时起草了有关文件,并多次赴省职转办、省政务公开办、省信息中心、省政务服务中心进行沟通协调,现场研究确定目录,现场演示审批流程,现场研究解决问题,并组织对相关人员进行了培训,修改完善下发了通知。同时,及时协调中国邮政陕西分公司,签订了政务专递合作协议,确保申请资料及许可证书及时中转。9月10日,省政务服务网省级平台新版行政许可事项上线运行,我厅11项省级行政许可事项全部实现线上办理。经过一个月的运行,通过省政务服务网共受理行政许可事项17件,办结4件,系统便利,流程顺畅,大大节约了行政资源,提高了许可效率。(据厅法制研究处提供信息整理)
【基层工作】
实施“三四五”工作法 推进社区矫正执法规范化
宝鸡市社区矫正工作认真履行职责、创新管控措施,实施“三四五”工作模式,社区矫正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截止今年第一季度,全市累计接收社区服刑人员5344人、解除矫正4306人,在册1038人,超过100人的县(区)有4个(金台区、陈仓区、凤翔县、岐山县),社区服刑人员最多为岐山县118人,人数最少为太白县22人。
一、坚持“三个到位”,夯实工作基础
一是机构队伍到位。形成以党委政府领导、司法行政机关主体、部门密切配合、司法所具体实施、社会力量参与的社区矫正工作体制。建立以市、县司法局、镇(街)司法所工作人员为主,社会工作者参与为辅的执法队伍,组建由1179名离退休干部、法律服务工作者等组成的志愿者队伍,为社区矫正执法工作奠定基础。二是经费保障到位。在落实社区矫正工作经费的基础上,又投入大量经费,以社区矫正中心建设为依托,进一步规范了社区矫正工作场所设置,全力保障社区矫正工作规范有序开展。三是制度规范到位。按照社区矫正工作的程序要求,统一全市文书档案和制度标牌,规范了调查评估、教育矫正、定位监控、帮扶管理等工作档案,直观反映社区矫正工作的过程和效果。
二、把好“五个关口”,创新管控举措
一是把好“入矫关”。通过召开现场观摩会等方式,对全市社区矫正衔接工作程序进行统一规范。陈仓区司法局制定《社区矫正宣告工作规定》,并在阳平司法所率先打造了我市第一家社区矫正宣告室。以阳平为模板,全面建立社区矫正宣告制度,彰显了社区矫正刑罚执行的严肃性、规范性和权威性。
二是把好“个案关”。根据社区服刑人员犯罪类型、社会危害性等情况,制定个性化矫正方案,定期进行评估,调整矫治措施,提高个案矫正水平。眉县司法局要求重点监管对象每天到各司法所签到,每周到县司法局签到汇报,每周安排义务劳动一次。渭滨区司法局创新印制《社区服刑人员管理手册》,规范矫正管理,在全省得以推广。陇县司法局与县检察院联合印发《关于青年检察官参与社区矫正结对帮教实施办法》,开展“结对子”活动。
三是把好“矫治关”。编印《宝鸡市社区矫正工作指南》和《社区矫正工作流程》,明确各环节工作程序。组织县(区)交叉检查、相互学习,及时完善教育矫治工作措施,规范矫正流程。麟游县司法局创新载体,利用APP最早实现社区服刑人员掌上监控。陇县司法局坚持联合公检法等部门对新入矫社区服刑人员集中举行入矫宣告,体现刑罚执行的严肃性。
四是把好“定位关”。联合市移动公司先后多次深入12个县(区)和高新区现场检查,及时解决手机定位开通率不高、声纹采集困难等问题,推动全市定位监管工作顺利开展。各县区一旦发现信息平台人员离线,即刻通知社区服刑人员半小时内到司法所报到,确保社区服刑人员监管到位。陇县、千阳县等县区坚持平台监管信息逐级上报,对社区服刑人员普通手机定位有故障的,一律使用终端机实时定位,严防脱管漏管。目前全市社区矫正信息平台数据录入率、重点人员定位率均达百分之百。
五是把好“考核关”。制订《宝鸡市社区矫正工作检查考核标准》,细化社区矫正工作考核指标,并纳入综治及司法行政工作年终考核范围。建立全市社区矫正工作季度分析通报机制,每年联合政法各部门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执法大检查,对文书档案、社区矫正执行、定位手机监管等进行检查指导,现场解决实际问题。
三、做好“四个结合”,提高矫正质量
一是集中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打好组合拳。在经常性个别教育的基础上,坚持实行每月集中教育,召开社区服刑人员思想汇报大会,工作人员现场点评,触动社区服刑人员内心。凤翔县将侯某等三名社区服刑人员收监执行的决定通报张贴于各司法所内,为其他社区服刑人员敲响警钟。陇县召开警示教育大会,通报李某不服管教被收监执行的情况,对辖区社区服刑人员起到了震慑作用,切实维护社区矫正执法严肃性。
二是思想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对症下药。注重把心理疏导融入到思想道德教育中,对严管和宽管对象,特别是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实施心理矫治,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渭滨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社会力量参与的方式,由协合心理研究院对近百名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对20名有不良心理倾向的服刑人员进行心理疏导。陈仓区、岐山县、麟游县定期举办社区服刑人员心理辅导讲座,帮助他们消除消极心态,顺利回归社会。
三是公益劳动与公德教育相结合,强化责任感。金台区建立社区矫正“新航林”基地,组织社区服刑人员义务植树,重建自尊自信。渭滨区组织社区服刑人员作为红马甲志愿者,在市区繁华地段疏导交通、维护交通秩序,帮助他们修复社会关系,更快融入社会。陈仓区鼓励社区服刑人员组织“西秦戏苑”走进敬老院,向孤寡老人送去问候的同时,也让社区服刑人员收获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喜悦。千阳县组织社区服刑人员自愿为生活困难人员王某捐款,受到了群众的赞许,强化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四是日常管理与爱心帮教相结合,助力回归。宝鸡市司法局创新思路,连续三年编写《新航丛书》系列,发放3万余册,帮助社区服刑人员迅速适应社会,步入正轨。2015年《社会生活指南》涵盖住房保障、医疗卫生、便民生活,利于社区服刑人员及时适应社会生活。2016年《实用技能指南》分农村、城市实用技术上下两篇,内容涵盖蔬菜种植、玉米栽培;服装制作、烹饪、水暖安装等,便于社区服刑人员自学掌握。2017年《法律实用知识指南》收录与生活密切相关的5个法律专题,提高社区服刑人员的法律意识。同时,发挥市、县、企业“一站多点”新航基地作用,为近百名社区服刑人员解决就业,成为对家庭、对社会有用之人。(据厅社区矫正管理处、宝鸡市司法局提供信息整理)
陕西司法公众号
法治三秦新浪微博
陕西司法手机版
立法民之声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建工路50号陕西警官职业学院1、2号楼
邮编:710043 投稿邮箱:sxsfnews@163.com
联系电话:政务公开电话 029-87293860 网站运维电话 029-87293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