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陕西省司法厅组织开展新时代“六好司法所”创建活动
【基层工作】
整合社会资源 创新工作机制 积极构建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新格局
陕西省司法厅组织开展新时代“六好司法所”创建活动
为认真贯彻落实陕西省委、省政府推进司法所体制机制改革的决策部署,全面加强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切实发挥司法所职能作用,陕西省司法厅决定从2020年4月开始,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新时代“六好司法所”创建活动,充分发挥司法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职能作用,全面开创基层司法行政工作新局面。
开展新时代“六好司法所”创建活动的总体目标是:到2022年底,全省司法所基本达到组织机构建设好、人员队伍发展好、体制机制完善好、基础设施配备好、经费保障落实好、职能作用发挥好。针对“六好”工作目标,省司法厅采取有针对性的六项工作措施:全面理顺司法所管理体制。加强与编制等部门的衔接配合,加强督查检查和追责问责,确保司法所管理体制全部理顺。配齐配强司法所工作人员。会同编制部门加强司法所专编管理,明确专编人员资格条件和司法所长任职条件,加强教育培训,配齐配强人员。健全完善司法所组织机构。会同编制部门做好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其他新兴功能区司法所立户列编工作,全面加强司法所机构规格建设,全面规范司法所名称、标牌和印章,健全党的组织生活。建好配好司法所基础实施。按照面积达标、权属明晰、场所独立、外观统一、布局合理的要求加强司法所业务用房建设,配备必要的办公设备、执法装备和交通工具。加强落实司法所经费保障。以贯彻落实陕西省《关于调整县级政法机关公用经费保障标准的通知》(陕财办政〔2009〕56号)要求为抓手,协调财政部门督促各地将司法所公用经费和业务经费全额预算到位,协调落实司法所工作人员政法津贴、乡镇工作补贴和司法所长职级待遇。充分发挥司法所职能作用。指导司法所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司法所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要求履行职能职责,切实做到严格公正规范文明执法,辖区党委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普遍满意。
活动分三个阶段推进:第一阶段(2020年4月—2020年5月)动员部署。由各市(区)司法局结合本地实际进行动员部署。第二阶段(2020年5月—2022年6月)组织实施。各县(区)司法局对照创建工作要求,积极协调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分期分批完成司法所规范化建设任务。第三阶段(2022年10月—2022年12月)考核验收。先由各市(区)司法局进行自查,再由省厅根据各地自查情况进行随机抽查和验收考评。对达到创建标准、工作实绩突出的标兵单位,由省厅授予“新时代六好司法所标兵单位”荣誉称号,并予以表彰奖励。(据厅人民参与和促进法治处提供信息整理)
整合社会资源 创新工作机制
积极构建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新格局
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是社区矫正工作的显著特征和内在要求。近年来,渭南市司法局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深入整合社会资源,不断创新工作机制,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健全专职社工聘用管理机制,依托社会教育资源,全面激发教育矫治活力,以“黄丝带”品牌为引领,凝聚更广泛社会力量参与,构建了具有渭南特色的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新格局。
一、强化基础保障,推动专职社工队伍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关于组织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意见》,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原则,以专职社工队伍建设为重点,推动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有序开展。一是成立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充分发挥人社、民政、教育、工会、共青团、妇联等成员的职能作用,每年召开1次领导小组会议,征求对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意见建议,明确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协调解决社区矫正对象就学就业、社会救助等难题,进一步凝聚工作合力。二是列入深化改革项目,纳入综治考评。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2018年将“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建立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队伍”列入全市重点改革任务,同时纳入综治考评,市委深化改革领导小组通过专题审议、督察考核等形式有力推动工作深入开展。三是出台《意见》。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渭南市关于组织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实施意见》,经市政府2019年第1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以市政府办名义印发。《意见》确定了分级按比例为社区矫正中心、司法所招聘专职社工的办法,为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截至目前,全市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方式公开招聘专职社工59名,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队伍初步建立。
二、创新教育模式,提升教育矫治质量。为进一步提升社区矫正教育矫治质量,渭南市积极引导社会教育培训力量参与,不断探索社区矫正教育帮扶模式。一是依托华山教育集团成立市级教育培训基地,率先试行社区矫正集中教育,即统一时间、统一地点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封闭式、军事化教育培训,增强矫正对象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认同感。二是充分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聘请高校教授、知名律师、心理咨询师、交警和技能培训讲师等组建社区矫正教育培训师资库,经过反复研究教学目标,精心设置课程安排,根据教学反馈,不断完善培训内容,打造了法治教育、传统文化、心理教育、交通安全、技能培训等精品课程。三是开展“大篷车”巡回讲座,组织教育培训师资,深入各县在社区矫正对象中开展集中教育培训,丰富社区矫正教育培训内容,激发教育矫治工作活力。四是探索适应性帮扶模式。依托渭南轨道交通运输学校建立特殊人群职业技能培训基地,采取政府买单、司法主管、社会职业机构参与的模式,为有需求的社区矫正对象提供免学杂费、免食宿费的职业技能培训。同时,市县两级普遍依托辖区工业、产业园区建立就业安置基地,为社区矫正对象提供就业岗位,保证其顺利融入社会。
三、探索项目化运营,打造社会力量参与品牌。充分发挥本市社工队伍人才和资源优势,联合民盟、西北大学精心打造“黄丝带”帮教项目,依托县(区)社区矫正中心,大力推广系列暖心活动开展。通过举办小组活动、开展义诊、心理咨询等形式帮助社区矫正对象学习新知识,分享新观念,探索和挖掘自身潜能,使矫正对象感受到社会的关怀和温暖,并将其转化为自觉从善的动力。近年来,全市各级共开展黄丝带项目活动139场次,发展“黄丝带”志愿者181人,策划“飘动的黄丝带”系列“青春再出发”“坎坷人生路”“手拉手回家”等精品活动项目13个,掀起了黄丝带帮教活动热潮,为提升教育管理水平注入强劲动力。
四、健全组织网络,引导基层力量参与日常管理。在推进县级社区矫正中心建设的过程中,探索建立县镇村“中心—办—站”三级社区矫正网络体系,积极推进基层村(居)委会参与社区矫正日常管理,组织村、社区工作人员参与配合司法所管理教育社区矫正对象,充分发挥其“人熟地近、便于管理”的优势,将社区矫正工作力量延伸到基层一线。澄城、蒲城、华州在村级普遍建立社区矫正工作站,负责本村社区矫正对象的日常走访、谈话教育、公益劳动,有效解决了司法所人员不足的问题,加强了对社区矫正对象的思想、行为、动态的及时掌控。华州、华阴、合阳依托包联贫困村建立公益劳动基地,为社区矫正对象划分苗木种植责任区、卫生清理责任区,定期组织开展公益劳动,创新社区服务方式,助力脱贫攻坚。(据渭南市司法局提供信息整理)
陕西司法公众号
法治三秦新浪微博
陕西司法手机版
立法民之声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建工路50号陕西警官职业学院1、2号楼
邮编:710043 投稿邮箱:sxsfnews@163.com
联系电话:政务公开电话 029-87293860 网站运维电话 029-87293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