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在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面对鲜艳的党旗,郑重地举起右拳,坚定有力地重温入党誓词时,引得周围的游客纷纷驻足行注目礼……
这是陕西省司法行政系统处以上领导干部革命传统和理想信念教育研修班上的一个镜头。
3月25日,陕西省司法行政系统处以上领导干部革命传统和理想信念教育研修班在江西省井冈山市拉开了帷幕,来自全系统的540余名处以上领导干部分期分批参加专题研修班。这是陕西省司法行政系统继去年在清华大学轮训正处级领导干部之后的又一轮培训,也是全省司法行政系统开展“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创先争优”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举措。
听先辈事迹 感悟理想信念
“解决城市户口,是我给她提的第一个也是唯一的要求,可是奶奶是怎么回答我的呢?奶奶说,农村有广阔的天地,也是需要有人来建设的呀……”这是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共中央组织部原副部长曾志的长孙石金龙给研修班学员讲述自己与奶奶之间发生的故事。
听红军后代讲故事,是此次研修班的一个亮点。曾志作为较早参加革命的女红军战士,在第五次反会剿失败、部队必须撤离井冈山时,忍痛将出生仅20天的儿子托付给当地的一位百姓喂养。革命胜利后,身为新中国中组部副部长的曾志本可以在第一时间将留在井冈山区的儿孙接到北京一家团圆,但是,她却为了革命事业,将对孩子们的思念深深埋在了心底。而当第一次见面的长孙石金龙提出那个对她而言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愿望时,她却用上面那段话回答了他。这,就是我们的共产党人,这就是我们的先辈!想想现在有些抱着“有权不用、过期作废”思想、抓紧一切机会为自己和儿孙谋福利的官员们,该是何等的惭愧?“我死后不开追悼会,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京外人不要来京奔丧,北京的任何人都不要通知打扰。遗体送医院解剖,有用的留下,无用的火化。骨灰一部分埋在井冈山一棵树下作肥料,一部分埋在广州白云山有我手印的大石下。死后过3个月再发讣告,不写生平……”听到石金龙为大家背诵曾志老人在离开人世前留下的百字遗嘱时,很多学员悄悄地擦去了已经流到腮边的泪水,一时间,偌大的会场唏嘘不已……
通过听故事,与红军后代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与共享,学员们更加加深了对先烈革命思想的认识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的崇敬之情。
身着红军装 重走挑粮小道
“同志们,跟紧点,不要掉队,坚持就是胜利!”研修班领队在路旁大声对后面的学员鼓劲加油,烈日下,跋涉在蜿蜒崎岖的朱毛挑粮小道2公里多处时,学员们个个已是汗流浃背、气喘吁吁、热渴难忍。
5月8日上午,一支身穿红军装、仪容整洁、精神抖擞的研修班“红军”队伍在茅坪八角楼聆听了现场讲解、参观过八角楼之后,乘车来到当年朱毛挑粮小道的山脚下已是上午10时多。5月的井冈山满目滴翠、重峦叠嶂,风景如画。“同志们都按编队分组站好集合,带上干粮和水准备出发!”编队整齐的“红军”队伍随着领队一声令下,旗手高举“追寻”的红色旗帜走在最前面,挑着担、背着红军包的“红军战士”沿着朱毛挑粮小道徐徐向前进发,感受着那个年代红军挑粮的艰辛和艰苦卓绝的战斗生活。
朱毛挑粮小道全长3.1公里,走完全程需要2个多小时。在烈日炎炎、酷热难挡的初夏时节,坚持走完这段路程,既是一种现场体验,也是对每个学员体力和毅力的考验。行进在挑粮小道上,穿越茂密的丛林,翻过一道道山岗,大家谈论着毛泽东朱德领导下的红军在井冈山的战斗历程和故事,交流着对井冈山精神和红军坚强革命信念的理解,感受格外不同,使大家终身难忘。学员们饿了吃点干粮,渴了喝上一口水,累了在路边歇一歇,大家相互鼓励和帮助,全部坚持爬到了山顶,无一人掉队。
游革命旧地 追寻历史足音
“……就这样,小井红军医院未及转移的130多名红军重伤员全部被敌人俘虏。但是,当敌人用金钱和‘自由’对他们进行引诱威逼说出红军主力去向的时候,所有的伤员均一字未说。最终,气急败坏的敌人将130多名战士枪杀在这片稻田里,他们中,最小的只有14岁,那是还要在妈妈身边撒娇的年龄……”这是中国井冈山博物馆一级讲解员、2009年1月曾为胡锦涛总书记做过讲解的张莉在为学员们讲述1929年1月29日发生在井冈山小井红军医院的一幕惨剧。
虽然从到达井冈山到被迫离开仅有短短的两年多时间,但是在这里,处处都留下了伟人毛泽东的足迹,处处都留下了红军战士的鲜血与汗水。为了使大家能够更切身地体会到革命成功的不易,这次研修班安排了多次高规格的现场教学。在井冈山烈士陵园,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杨少华博士为学员们讲述了在井冈山斗争中牺牲的4万多名死难烈士的事迹;在茨坪毛泽东旧居,中国井冈山博物馆原馆长李春群为学员们讲述了伟人在茨坪生活期间的点点滴滴;在茅坪八角楼、在大井朱毛旧居、在小井红军医院,学员们仔细听,认真记,用心贴近历史,用情感知时代。
信念和理想,比黄金还要贵重,比岁月还要恒久。一周的时间很快过去,学员们踏上了归程。但是归时的他与来时的他,已经不再是同一个人,因为此时,他们已经聆听到了历史震撼人心的回音,具有了磐石般坚定的信念,明白了自己在和平时期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将会把在井冈山收获的点点滴滴,化作创新的勇气与动力,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中,做得更多、更好……
陕西司法公众号
法治三秦新浪微博
陕西司法手机版
立法民之声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建工路50号陕西警官职业学院1、2号楼
邮编:710043 投稿邮箱:sxsfnews@163.com
联系电话:政务公开电话 029-87293860 网站运维电话 029-87293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