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安康市司法局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关于社会管理创新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坚持从市情实际,特别是从司法行政工作实际出发,大胆运用社会管理创新的理念、手段和方法,以安置帮教基地建设为着力点和突破口,积极探索符合司法行政领域特殊人群服务管理的新路子,取得较好社会效果。
一、立足社会管理创新,探索建立“政府主导、部门推进、企业承载”的安置帮教基地建设模式
安康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安置帮教基地建设,把基地建设与开展“平安创建”挂钩,列入综合治理和平安创建工作考核内容。安康市司法局连续三年将安置帮教基地建设列入全年司法行政重点工作,加强指导、检查和督办,认真筛选了一些有社会责任感、有发展前景的企业作为安置帮教基地,努力协调解决基地建设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在全市首个安置帮教基地——汉阴县新航之家安置帮教基地建设过程中,当公司发展遇到资金困难时,市司法局及时协调有关部门解决了200万元的财政贴息贷款,汉阴县司法局还挤出办公经费6万元为基地购置培训桌椅、档案柜、电脑等设备,当基地需要扩大规模时,协调当地政府将6亩土地以优惠价格转让,使得该基地得以发展壮大。2011年11月,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纪实》栏目介绍了“新航之家”安置帮教工作经验,引起全国关注。在汉滨区社区矫正和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基地建设过程中,区司法局派驻律师免费担任企业法律顾问,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涉法问题和矛盾纠纷,服务企业发展。
二、力求可持续发展,探索建立“制度健全、机制完善、管理科学”的安置帮教基地管理模式
加强安置帮教基地制度建设,实现了基地各项工作有章可循,特别是在工作实践中摸索出了安置帮教“五项工作机制”,有效提升帮教效果。
(一)建立无缝对接机制“安其身”。加强与法院、监狱部门的联系、沟通和衔接,根据安置对象的情况,安排合适的工作岗位,提供生活和住处,使其有安身之处,享受到“放回有人接、回来有人帮、就业有人扶、生活有人管”的温暖。
(二)建立人文关怀机制“暖其心”。对刑释解教人员和社区矫正对象做到“四项”承诺:“一视同仁、二个优先、三个帮助、四个一样”。即:(1)与企业职工一样对待、不歧视和一视同仁;(2)在企业资金紧张和业务量较少时,优先发放工资、优先上岗;(3)从思想上帮助、生活上帮助、技术上帮助,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4)工资标准一样、生活待遇一样、工作纪律一样、劳动时间一样,使其感到家的温暖。
(三)建立安置过渡机制“用其长”。遵循“因事定岗,因人施教”的原则,尽最大可能扩展企业用工种类,努力为安置帮教人员创造条件,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目的和效果。特别是对具有一技之长的,基地给予优先安置;对年富力强者,“授之于渔”以技能学习培训为主;对年龄大、体力弱或有残疾者则安排为门卫等比较轻松的工作。
(四)建立培训教育机制“育其人”。坚持学习教育与制度管理相结合,每月召开一次法制、技能、安全生产等知识学习培训,强化工作考核,定期与安置对象进行谈心沟通,随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和工作动态,帮助矫正对象重新树立生活的信心。
(五)建立信息档案机制“知其行”。建立档案资料库,包括人员个人基本情况信息登记表、在基地学习、工作、生活的现实表现情况登记表、爱心帮教谈话记录情况和过渡就业、培训离开基地前住新的地点等情况,做到知其行、备其案。同时,根据档案记载,为用人单位推荐奠定第一手资料。基层司法所和基地经常保持和他们的联系沟通,做到随时掌握其在社会的动向。(据安康市司法局提供材料整理)
陕西司法公众号
法治三秦新浪微博
陕西司法手机版
立法民之声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建工路50号陕西警官职业学院1、2号楼
邮编:710043 投稿邮箱:sxsfnews@163.com
联系电话:政务公开电话 029-87293860 网站运维电话 029-87293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