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
 -
 
基层动态
 -
 
正文

灞桥区强化保障考核措施着力打造半小时公共法律服务圈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14-08-18 17:08 来源:厅研究处、灞桥区司法局 浏览数:

  灞桥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对司法行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探索公共法律服务的方法和途径。按照《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的通知》精神要求,以“排民忧、解民怨、暖民心”为目标,建立了以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为龙头,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为载体,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为基础的覆盖全区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在全区范围内形成半小时公共法律服务圈,打造了具有灞桥特色的公共法律服务模式。目前,已在全区100个村(社区)建立了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8个街道建立了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

——加强组织领导,为公共法律服务建设提供坚强保障

区委、区政府专题会议安排部署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工作,建立了司法局牵头的联席会议制度,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定期听取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将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全区发展总体规划,印发了《灞桥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将三级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列入年终考核项目,全面解决工作推进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在人、财、物等方面全力给予保障。同时,采用多种形式宣传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向社会公开法律服务的职能职责、服务领域及服务承诺,不断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确保把各项任务落在实处。

——科学设置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平台。

一是全面推广建立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每个服务室配备工作人员3-5人,由司法助理员、法律工作者、社区干部及律师、公证员、公检法等组成,将法制宣传、人民调解、法律援助、社区矫正、安置帮教、社会矛盾排查化解、公证及其他法律服务等资源整合,成为多方参与、共同作用的综合司法服务新模式。同时,制定了公共法律服务工作规则、工作流程等10项制度,将人员姓名、联系电话公开上墙,保证了服务质量,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得到专业的法律服务。二是积极搭建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平台。街道法律服务工作站实行统一机构设置,统一名称标识,统一公开上墙,统一档案台账,固定专、兼职人员,确保了管理的规范化。同时对应公共法律服务职能,整合基层法律服务要素,为征地拆迁、安置补偿以及驻地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服务把好法律关,实现公共法律服务进一步延伸。三是统筹推进区级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平台建设。正在筹建中的区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和区公众微信服务平台,将建立起窗口化一站式服务模式。整合律师人才中心,人民调解中心,法制宣教中心,安置帮教、社区矫正管理教育服务中心,法律援助、公证服务中心,实行一厅式办公,全方位解决群众各种法律需求和权益诉求。  

   ——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共享共建工作局面。

  一是注重整合政法资源。将“三官一律”工作室(法官工作室、检察官工作室、警务室和律师工作室)有效整合,纳入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周到便捷的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帮助群众解决遇到的法律问题。二是注重整合文化教育资源。针对辖区学校较多,教育资源较为丰富的优势,组织各中小学积极探索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新措施、新载体和新途径,积极推进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教育基地建设,定期组织各界青少年参观学习,警示青少年远离违法犯罪。三是注重整合执法资源。积极协调安监、城管、交警、食品监管等行政执法部门,融入到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中,使各级法律服务工作站、室成为行政执法部门依法行政以及法律服务的公益性、综合性、便民性服务平台。实现了执法部门各项业务从“散”到“聚”的转变,人民群众对法律服务的需求从“分散”到“集中”的转变。完善行政调解与人民调解的有效对接;对群众不服行政处罚的,直接引导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切实实现行政复议的“直通车”。四是注重整合辖区单位资源。将辖区家政服务、职业介绍等群众生产生活联系紧密的相关机构纳入公共法律服务平台,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服务;同时,积极组织法律志愿者队伍在辖区企事业单位广泛开展法制宣传、平安建设宣传、安全知识教育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活动,提升群众学法用法和参与平安建设的良好氛围。

——创新普法形式,拓宽服务领域。

一是创建“法律进万家”网上咨询平台。群众可与律师、公证员、法律援助人员进行线上交流,不出家门便可获取法律服务。二是建立了“358”人民调解工作模式(“358”工作模式即区、街道、村三级调委会,八类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主要承担人民调解、法制宣传、安置帮教、社区矫正、法律援助及公证服务五项司法行政工作职能)。形成了无缝对接的人民调解工作大格局。并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大专院校人民调解委员会—“海棠学院人民调解委员会”。三是针对不同受众特点,制作法制走廊。以法制漫画、个性化案例分析等形式宣传法律法规,编撰普法系列读本,满足更多群众对法律知识的需求,在全区形成人人知法、人人学法、人人守法、人人用法的良好氛围。四是建立灞桥区律师顾问制度。聘请30余名专业律师担任政府及执法部门的法律智囊团,着重围绕灞桥区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征地拆迁赔偿、平安创建工作等中心任务,提供审议政府法律文书、规范政府审批事项等方面的法律服务,使政府决策实现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

通过三级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使公共法律服务更接地气,法律服务工作室工作人员在第一时间受理群众纠纷,就地化解矛盾纠纷更加及时;使法律援助工作向“三农”延伸,向城市低收入延伸,向社会弱势群体延伸,向维护社会稳定延伸,形成了覆盖城乡的法律援助网络;对释解回归后的特殊人群,村(社区)法律服务工作人员半小时内进行家访,有针对性安排在“4+2”帮教基地(4个过渡性安置帮教就业基地、1个警示教育基地和1个公益劳动基地)中,杜绝了此类人群因无法安置对社会的再次危害,避免了矛盾升级,遏制了群访事件发生。上半年来,共排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913件,调处率100%,成功率96%。接待咨询907人次,受理法律援助案件287件,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18%和21%。在册安置帮教361人,社区矫正216人,无一人出现重新犯罪、脱管漏管现象。

来源:厅研究处、灞桥区司法局


陕西司法公众号

法治三秦新浪微博

陕西司法手机版

立法民之声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建工路50号陕西警官职业学院1、2号楼

邮编:710043        投稿邮箱:sxsfnews@163.com

联系电话:政务公开电话 029-87293860      网站运维电话 029-87293279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