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脚下,户县森林旅游景区,绿树成荫、山鸟齐鸣,但他才是这里最美的风景。
无论严寒酷热相阻,无论风刀霜剑相逼,四季更替,他总是穿行于山间地头;奔波于辖区的大街小巷。哪里有矛盾纠纷,哪里就有他耐心调解的声音;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他忙碌的身影。
他就是户县森林旅游景区司法所长李文举。
辖区的群众由于大山深沟的遮蔽,基本不懂法律,邻里矛盾多发,家庭矛盾层出不穷。是他,多少个日夜,骑着自己破旧的摩托车在群众心中架起了和谐的桥梁,整整27年,法治宣传、安置帮教、纠纷化解几乎成了他生活的全部。
这就是他的家了
进入办公室,映入眼帘的是一个趴在桌子上的疲倦背影。听到有人进来,他连忙起身:“对不起,早上六点多出门工作,刚回来。”太阳的余热还留在他脸上,黝黑而又泛红,几颗晶莹的汗珠在额头上一闪一闪的。
安排记者坐下后,他坐在了对面,谈话间他挽起了袖子,胳膊、手和脸的颜色竟是那样不同,在同一个人身上黝黑和白皙竟然形成了如此鲜明的对比,在衣服的保护下他胳膊白皙,而他的手和脸呈现出一种长期风吹日晒下的黝黑。看到这个情形你绝对能联想到:一个不惑之年的男子是怎样骑着摩托车穿行于田间地头,在风里、在雨里。
透过他的身影,记者注意到办公室的角落放着一张不足一米宽,用两个长条凳和一块长方形木板铺成的床,薄薄的褥子,让你一下就能感觉到木板的硬度。
看到这张床,记者问他是否经常在这里住。因为整天外出工作,没时间整理的办公室略显凌乱,李文举环顾四周有些不好意思地说:“这里基本上就是我的家了,基层工作比较琐碎,也没有时间概念,矛盾纠纷啥时候有,我们就啥时候工作。从单位骑摩托车回家,大概需要四十分钟的路程,我基本上两周抽空回家呆一会。”
记者问到既然他很少回家,是不是很少照顾自己家人的时候,他略显失落的说“家里多亏我妻子,孩子我自己没怎么照顾就长大了,和我有点生疏。”
李文举的分管领导户县景区管理局副局长仲实说:“这个人总是以单位为家,基本上没有周末,经常骑着他已经掉色的摩托车奔波在田间、邻里,有时间会因为一个案子,在村委会调解到凌晨三、四点,很少有机会照顾家。”
一个20平米的办公室,一张不足一米宽的床,一张已经开始脱落油漆的办工桌,这基本上就是他28年来安歇的家。责任,让他疏远了那个永远在等他温馨的家,但却亲近了百姓,亲近了地头。
奔波的身影
化解亲情危机
王凯、王超和王伟是亲兄弟,他们在户县东大村毗邻而居,屋前500米处,有一块父亲留给他们的滩地,14年年初,经商议,王超和王伟在滩地上经营起了农家乐并答应:盈利后给王凯30000元作为补偿费。不幸的是,14年年底王凯因病去世,王凯的妻子李惠不知道补偿金额,便索要60000元,双方就此经常争吵。
15年初,李惠到司法所寻求帮助,李文举意识到,这件事情牵扯到家庭纠纷、经济纠纷、遗产纠纷和承包纠纷,虽然事小,但每个细小的环节都得处理得当,厘清思路后的三四天,李文举每天早出晚归地为他们调解。
他给王超和王伟说道:“你的钱不是给外人,是给你们亲兄弟留下的孤儿寡母。就算替你兄弟照顾他们了。”
又劝解李惠:“你以后还需要你兄弟的照顾,要钱太多,闹得太僵以后就没办法相处了。”
经过如此反复地劝说,双方终于冷静下来并达成共识,王超和王伟拿出了40000元给李惠并且让她在农家乐上班,以解决孤儿寡母的生计问题。
“他考虑事情很全面也很长远,农家乐生意好,我每个月的工资都在3000元以上,够养活我和两个娃娃了,幸亏我听了李所长的,不然,我都不知道以后该怎么活。”李惠告诉记者。
破解骗婚
37岁的牧明是东大村农民,因为家庭贫困,他和40岁的哥哥都没能娶妻,他俩和母亲居住在三间瓦房里。喜从天降,这三间瓦房要拆迁,可以拿到57万拆迁款。经济情况突然好转,有人主动给牧明介绍对象,介绍的这位女子就是邻村的张翠娥。
相识第十七天,他俩领了结婚证,全村人对这个消息感到震惊,村主任则意识到这可能是骗婚,就来找李文举商量。经调查,李文举发现:张翠娥已经离过三次婚,并且和前三任丈夫都有孩子,初次见牧明时,她和第三任丈夫的婚姻关系还在存续,和牧明交往了半个月,听说拆迁款即将发放,她便在和牧明交往的第16天和第三任丈夫离了婚,接着便与牧明领了证,领证时还要求牧明把迁拆款交与自己保管,考虑到牧海明忠厚老实,容易受骗,李文举建议村委会暂管牧明的拆迁款。
领证一个月后,由于牧明的57万在村委会,张翠娥便起诉离婚,并要求村委会拿出57万的一半给她。但据李文举了解,在领证后的一个月内,张翠娥并没有和牧明共同生活,虽去过牧明家几次,但每次都只是前前后后转一圈,十分钟之内就匆匆离开了。于是,李文举联系有名律师,和律师一块整理相关的证据,并且找牧明的多个邻居当证人。2012年7月,这起离婚案件在秦岭法院开庭审理,考虑到此案件具有典型性,并且可以起到很好的法治宣传效果,李文举组织了东大村200多群众旁听庭审。最终,经多方举证,法院判决牧明和张翠娥的婚姻无效,宣判结束,200多名群众掌声响起,为法律的公平正义而喝彩。
“多一份心,多一份关怀,办完了那个案子,东大村的村民都跟我亲近了许多。”李文举高兴地说。
一脸憨笑着装朴素的牧明面对记者有些羞涩地说:“差点被骗了20几万,更感谢李所长,他为我的事不知道前前后后跑了多少趟。”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山清水秀的秦岭山脚下,住着老李一家人,年过五旬的他和妻子王某照顾着一个智障儿子。14年3月,老李夫妇瞅准商机利用自家的院子办起了农家乐,经过一年的用心经营,农家乐终于走上了正轨。看着一天天好起来的生意,老李夫妇别提心里有多高兴了,可是,14年底,老李家的天塌下来了——老李运货时被公交车撞了,全身几乎没有完好的皮肤,当地的医院已无法救治。
办农家乐时老李的想法就是“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用完了家里的钱,面对去大医院的费用,老李的妻子王某除了去公交公司哭,别无他法。李文举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先行垫付医药费,让老李先看病,接着为老李一家申请了法律援助,和法律援助中心的工作人员一起了解情况,找到交警共同到公交公司协调,经过十几天的连续交谈,终于和公交公司达成一致意见,李文举拿着补偿款送到了王某的身边,王某激动地含泪说:“老李躺下后,我以为我和儿子没法活了,是李所长让我看到了生活下去的希望,他是我们家的亲人。”
拆迁中的点点滴滴
户县黄梅村严姓一家,依然住着土培房、过着挑水吃、“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2012年,瑞德宝尔山石矿企业坐落到此,“要搬迁”,仅仅三个字,可对他们来说太沉重了,要离开这个苦苦经营了一辈子的地方,他们说什么也不愿意。
严家是一个普通的四口之家,老严夫妇和两个儿子,正在谈搬迁补偿的时候,严母因白内障住进了医院,祸不单行,严父又因高血压和冠心病卧床不起,务农为生的家庭实在无法承担父母双双住院的高额费用。这个时候,李文举二十多次往返于严家和企业之间,成功地说服了企业先出资给严家夫妇看病。
看病期间李文举多次给严氏兄弟分析,他们住的那个地方落后,兄弟俩也没娶上媳妇,搬迁后的赔偿款不但够他们买和装修新房,就连娶媳妇的钱都有了。
父母出院后,严家一方面觉得李文举说得确有道理,另一方面企业已经帮他们垫付了医药费,他们决定搬迁,新房买在安置点上,离瑞德然宝尔山石矿企业很近,严氏兄弟就在企业里找了份工作,他们说自己已经在致富的路上了。
就这样,在他的调解下,一个个矛盾、一个个纠纷都涣然冰释了,而我们依然能看见那个正在奔波的身影……
他要的只是百姓的安心
多个“先进个人”、多个“先进工作者”、多个“优秀公务员”把他的伟大定格成了永恒。
当记者要求看他的荣誉证书时,他说道:“这些荣誉证书,都被我装进一个箱子,不知道扔在家里的哪个角落了。”
一份份荣誉被他深深地压在了箱底,因为他追求的不是这一个个的奖励,而是百姓的一份份安心,一场场纠纷的化解,一个个矛盾的冰释。邻里、家庭的和谐,才是他心底最大的安慰和工作最大的动力。
“他一直在司法所,近30年来,敬业、务实,平易近人,多次被评优,但是相对于他的付出这些奖励真的不算什么。”户县司法局宣传科长王克敏说。
27年的坚守,27年的艰辛,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有对琐碎“小事”的执着付出;没有掷地有声的豪言壮语,却有对百姓的肺腑真言。司法干警的正义,司法所长的关怀,让他成为辖区百姓最依赖的亲人,他的平凡,他的伟大,深深印在了辖区百姓的心里,在户县森林旅游景区铸刻成一座最真最美的丰碑。(尹云燕)
陕西司法公众号
法治三秦新浪微博
陕西司法手机版
立法民之声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建工路50号陕西警官职业学院1、2号楼
邮编:710043 投稿邮箱:sxsfnews@163.com
联系电话:政务公开电话 029-87293860 网站运维电话 029-87293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