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专题专栏
 -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
 
“两学一做”大家谈(学系列讲话)
 -
 
正文

感悟《梁家河》——学习纪实文学《梁家河》心得体会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18-07-02 10:07 来源:厅机关党委 浏览数:

麻仁伟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在梁家河村的下乡插队经历,让我完成了人生中的巨大历练,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梁家河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起点,是树立“要为人民做实事”的人生信念的起点,是观察中国现象、思考中国问题的起点。

  拿到《梁家河》这本书,我的脑海中情不自禁地就浮现出悬挂在梁家河村委会大院的巨幅标语“陕西是根 延安是魂 延川是我第二故乡”。利用业余时间,我通读了《梁家河》全书并对其中部分内容进行了认真研读,收获很大、深受教育。按照这次党组中心组学习计划安排,下面我浅谈下学习《梁家河》的一些感受,不妥之处,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梁家河》全书10余万字,40幅图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树高千尺忘不了根”,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回梁家河的生动场景及40多年来对梁家河乡亲们的绵绵深情和关心牵挂;第二部分“窑洞里长满了故事”,讲述了他带领村民打坝造田、修沼气池、建铁业社等发展生产的为民情怀以及刻苦学习、不忘修身的励志故事;第三部分“一声声喊我小名”,讲述了当年与习近平交往中的小伙伴们获得了哪些人生大学问,进而提升了他们的人生境界,影响了他们的人生道路;第四部分“我们走在阳光路上”,讲述了梁家河4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乡亲们的幸福生活,展现了梁家河村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全书语言朴实,情感真挚,情节生动,具有浓厚的陕北乡土气息,有很强的可读性、思想性、教育性,是一本以领袖为题材的纪实文学,也是一部尊重历史、尊重人成长规律的信史,“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

  在追寻习近平总书记植根群众中历练成长的光辉足记中,我深刻感受到人民领袖“永远是黄土地儿子”的为民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期间,自称“普通农民”,经常挂在嘴边的是“我们老陕”,时刻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当成人民的一分子,将根深深扎在人民中间。2004年8月14日,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接受延安广播电视台《我是延安人》栏目记者专访,回忆起在延安的插队岁月,当他在回答“有没有把自己当做一个地地道道的延安人”的提问时脱口而出,“我确实把自己当做一个延安人,因为这是我人生的一个启程点……我现在所形成的很多基本的观念,形成的很多基本的特点,也是在延安形成的,所以我理所当然地把自己看作是延安人。”正是梁家河七年饱尝艰辛的上山下乡经历,让他把人生理想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紧紧连在一起,并为之无私奉献、不懈奋斗。

  深刻感受到人民领袖“脚踏在大地上,置身于群众中”的亲民作风。“你离群众有多近,群众对你就有多亲。”梁家河插队的七年,习近平总书记坚信“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为了人民的幸福,为了让贫穷落后面貌一去不复返,他在山沟沟里和村民情同手足、同甘共苦,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战天斗地,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完成了自己人生的蜕变,也成为他“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逻辑原点。

  深刻感受到人民领袖“得帮助老百姓做点事儿”的惠民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期间,面对土地贫瘠、百姓吃水烧柴照明都困难的现状,首先想到的是“得帮助老百姓做点事儿”,他带领群众办沼气、办铁业社、办磨坊、种烤烟、办代销店、打井、搞河桥治理、打坝淤地等,这些都是关乎人民群众生计的大事。正如梁家河村党支部原书记石春阳所说,“能跟老百姓打成一片,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当年的北京知青习近平,从群众最需要、最迫切的一桩桩实事做起,为当地百姓谋幸福、谋发展,身体力行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这也成为他后来一以贯之的人民立场。

  总之,《梁家河》中有为民造福的初心,有追求真理的精神,有埋头苦干的作风,也有攻坚克难的意志和中华复兴的梦想,是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教材。对于我们从习近平总书记梁家河岁月中获得教益,以新的奋斗谱写新时代陕西司法行政追赶超越的崭新篇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为我们今后开展工作提供了标尺和启示:

  一是要加强理论武装。要在学习中用好梁家河这个精神财富和生动教材,结合研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科学体系、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实践要求,不断把学习贯彻引向深入。通过学习进一步树牢“四个意识”,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这个党的核心、军队统帅、人民领袖,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重要讲话精神,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是要时刻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时刻以人民为中心,时刻以人民利益至上,这既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初心,也是最基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由此,便不难理解他为什么反复强调“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为什么要求“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为什么向全世界郑重宣告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融入群众、植根群众、造福群众的群众工作方法,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记心中、落在实处。司法行政系统的主要任务就是与群众打交道、为群众服务,与群众有着天然的联系,我们要继续做好倾听民声、广聚民智、汇集民力的工作,扎扎实实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懈努力。

  三是要始终把责任担当挑在肩上。担当精神是共产党人从历史中继承的优秀品质,无论是回顾历史、纪念伟人,还是谈及改革、出外访问,习近平总书记都要强调责任担当,讲责任意识,在他看来,担当精神不只是为了“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奋斗”,更是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永明同志曾在“学习宪法”党组扩大会议中指出,要把讲担当作为为政之要,把勇于担当、善于担当作为自己党性的体现。当前,全省建设正在沿着“五新战略”奔跑加速,我们不能有一丝懈怠。司法行政机关要找准定位,把该担的担子担起来,把该负的责任负起来,围绕“追赶超越奋进年、营商环境提升年”,做好司法行政系统优化营商环境措施落实、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精准脱贫等工作,切实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四是要坚持把实事求是抓在手中。真抓实干、务求实效,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展工作要踏石留印、要抓铁有痕,要真抓实干,马上就办”,他也多次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告诫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要力戒空谈,多干实事。我们要围绕全省经济建设中心工作主动作为,切实抓好司法行政场所安全稳定大排查大检查大整治工作,坚决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服务大局助推发展。坚持从司法行政工作实际出发,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关键少数”作用,积极调动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工作积极性,以只争朝夕的奋斗精神和迎难而上的拼搏精神,推动新时代陕西司法行政追赶超越有新气象新作为。


陕西司法公众号

法治三秦新浪微博

陕西司法手机版

立法民之声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建工路50号陕西警官职业学院1、2号楼

邮编:710043        投稿邮箱:sxsfnews@163.com

联系电话:政务公开电话 029-87293860      网站运维电话 029-87293279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