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专题专栏
 -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
 
“两学一做”大家谈(学系列讲话)
 -
 
正文

根植于人民 造福于人民——《梁家河》读后感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18-09-10 09:09 来源:厅机关党委 浏览数:

  梁家河,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公社辖区,说它平凡,是因为它是中国广袤大地上的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说它不平凡,是因为在这个不起眼的小村庄里长满了激励人心的故事,是一个让人把心留住的地方。1969年1月至1975年10月,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度过了七年的知青岁月,岁月无言,草木无语,但它们却共同见证了梁家河的艰苦环境、艰辛劳动,见证了无私帮助、奋斗脚步,更见证了坚定信念、为民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回顾这段珍贵的人生经历时说:“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

  扎根人民与群众同舟共济的信念。梁家河最难忍、最恼人的是跳蚤,为了消灭这种吸血害虫,习近平他们采取在炕上撒六六粉、进门的时候抖裤脚、烧开水烫衣服等各种能想到的方式对付跳蚤。一段时间以后,任凭跳蚤怎么叮咬,照样能酣然入睡。接下来的“厕所关”、“洗澡关”“劳动关”、“饮食关”,也因为积极改造自我适应农村生活条件而逐渐习惯,可以说这种生活方式的转变是一种接受艰苦生活磨练的自我成长,是一种主动融入群众的深厚情感,更是一种脱胎换骨的深刻转变。习近平的团结观念源于父亲习仲勋的教诲:“要做讲团结和善于团结的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做每件事不要只考虑自己愿不愿意,还要考虑别人愿不愿意,因为你生活在人群中,什么事情以自己为主,就是不行的”。带着这样质朴的人生哲理,习近平开始将自己融入乡村、融入生活、融入劳动,把自己作为群众中的一员,与群众同甘共苦,用自己的真心真情团结群众、帮助困难群众,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好评和爱戴。

  治学修身与实干创业的精神。在梁家河人的印象中,青年习近平常看砖头一样厚的书,吃饭时看、上山放羊时看、劳作一天后就着微弱的灯光看,那砖头一样厚的书有古代的、现代的,有中国的、外国的,有文学的、哲学的、自然科学的,在艰苦的劳动之余这些书就是满满的精神食粮,他用静心读书来应对艰难困苦的生活,在逆境中汲取精神力量,诠释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真正内涵。治学修身的目的就是要锤炼为群众做实事的本领,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动中,青年习近平身先士卒、苦活累活抢着干、对人处事公道的作风,赢得了梁家河上上下下、老老少少的认可和信任,二十岁出头就当选了大队党支部书记。凭借着在艰难困苦中磨练出的意志,带领群众攻坚克难,打水坠坝、建沼气池、办缝纫社、铁业社、代销店,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得到实实在在的帮助,成为群众心目中实干创业的当家人。

  追求真理和真挚为民的情怀。青年习近平入团、入党的经历不是风平浪静的,但为了追求进步、实现为群众做实事的理想,他坚持不懈的向团组织、党组织表明决心,入团申请书写了八份、入党申请书写了十份,凭借着坚韧的性格、坚定的信念和为理想而奋斗的积极努力,终于获得组织的批准,实现了自己追求真理、追求理想的愿望。“脚踏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众中,会使人感到非常踏实,很有力量”,在与群众一块苦、一块干中也孕育他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他把这片陕北高原作为自己的根来养护,梁家河群众把他当作自己的亲人来对待,在黄天厚土中他带领群众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精神,想方设法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让梁家河群众一步一步摆脱贫困,为梁家河群众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梁家河,不论它作为一本书名还是作为一个地名,它都已经成为“为中华民族谋发展、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这个“初心”的发祥地。我们要牢记这个初心,坚守这个初心,铭记这个初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十五个坚持”“八个指明”和“四个准确把握”的要求,忠诚履行好职责,向党和人民群众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陕西司法公众号

法治三秦新浪微博

陕西司法手机版

立法民之声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建工路50号陕西警官职业学院1、2号楼

邮编:710043        投稿邮箱:sxsfnews@163.com

联系电话:政务公开电话 029-87293860      网站运维电话 029-87293279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