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专题专栏
 -
 
全面依法治省工作简报
 -
 
正文

全面依法治省工作简报|第14期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22-11-30 19:11 来源:陕西省司法厅 浏览数:

全面依法治省

工作简报

第14期

(总第54期)

中共陕西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办公室                                                                             2022年11月9日



工  作  动  态

◎安康市持续深化“五大体系”建设 做优法治化营商环境

◎蓝田县全力打造新时代“六好司法所”


安康市持续深化“五大体系”建设

做优法治化营商环境

近年来,安康市委、市政府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的重要论断,通过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全链条梳理,构建起“五大体系”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发展路径。2019年,安康市被评为全省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示范市。

一、坚持依法决策,打造科学系统的制度体系。围绕地方立法和重大行政决策的制定程序及事项目录管理制定程序性规定,印发《地方立法中涉及的重大利益调整论证咨询的工作规范》《争议较大的重要地方立法事项引入第三方评估的工作规范》《安康市公平竞争审查工作情况报送及通报制度》《安康市公平竞争审查工作联席会议工作规则》《安康市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和监督管理办法》等制度性文件,进行流程固化,确保立法工作规范化、科学决策制度化、民主决策常态化、公平审查实效化、文件清理定期化。

二、坚持服务为民,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体系。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体系,确保利企便民服务环境持续优化。创新实施“12345+审批+政务+交易”集成服务,帮办代办经验模式向全国推广。创新推行交易零门槛、业务零跑腿、服务零收费、保障零距离、信息零泄密、监管零死角的“六个零”服务举措,公共资源交易更加公开透明。深化“标准地”等改革,营商环境评价稳居全省前列。开展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专项行动,上半年,全市非公经济增加387.82亿元,占GDP比重达61.2%,非公占比自2014年以来连续8年居全省首位。

三、坚持严格执法,打造透明规范的行政执法体系。推广“五四三”市场监管创新模式,将“双随机、一公开”“互联网+监管”和包容审慎监管有效衔接,实现事前事中事后监管数据共享。在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的同时,出台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和案卷评查制度,建立行政执法公示统计机制,通过专项整治、日常监管、抽检快检、投诉举报等监管手段,确保案件查办数量和质量实现“双提升”。公开涉企行政执法检查清单,持续推行“透明执法”,强化稽查办案监管信息、抽检信息、案件信息三公开,常态化开展违法行政行为集中整治和涉企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行动,建立涉企事项“谁调查谁负责”的澄清正名机制,凸显行政执法“温度”。

四、坚持公正司法,打造优质高效的司法体系。法院系统出台3个意见,明确27条具体措施,组建民营企业商事争议调解中心、非公有制企业法律维权服务中心,设立破产案件审判团队,建立价格争议纠纷诉调对接机制,构建助推高质量发展的司法服务保障体系。检察系统常态化开展涉企案件检察监督治理行动,依法保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司法行政系统建立律师事务所与工商联所属商协会联系合作机制,积极组建律师志愿者法律服务团,90名“法治特派员”律师主动靠前服务,为各类企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五、坚持文明诚信,打造诚实守约的信用体系。突出政府诚信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领头羊”作用,开展政府负债专项清理,依法推进公共政策兑现和政府履约践诺行动,突出强调“新官也要理旧账”。全面修订《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制定政务诚信评价标准,开展失信事项排查,制定诚信体系建设及考核评分办法,实行企业信用黑名单制度,完善信用修复机制,营造良好社会信用环境。多形式开展“送法进企”活动,常态化进行《民法典》《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培训。上半年,开展“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主题宣传活动3268场次。

六、坚持齐头并进,凸显法治化营商环境新成效。在“五大体系”指标内容方面,围绕政策制度、政务服务、行政执法、司法公正、诚实守约设置13项二级指标、43项三级指标,各项措施任务可量化、可操作、可考核。在“五大体系”实施中,注重市场主体全程参与,立体化推进,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整体实现“四升一降”。一是经济增速显著提升。市场主体十年存活率和增加率居全省第一,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增长4.6%,分别高于全国、全省2.1、0.4个百分点。二是政策认可度显著提升。2021年度全省法治化营商环境评估工作中,安康市总分77.9分,全省排名第二,其中政策环境、司法环境、守法守信环境得分全省第一。三是市场获得感显著提升。2021年度中小企业满意度评价中,企业对本地区行政执法公正程度满意度0.9128分,是全省平均分的2倍。四是法治素养显著提升。创建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3个,累计建成法治教育示范基地11个,法治广场52个、法治公园16个、法治长廊46个、法治街区159处,“出门有法、抬头见法、休闲也学法”的氛围日益浓厚。五是行政审批事项大幅下降。较往年,行政审批服务事项减环节30%以上、减材料40%以上、减时限50%以上,2021年营商环境满意度调查位居全省第一。

(据安康市委依法治市办材料整理)



蓝田县全力打造新时代“六好司法所”

近年来,蓝田县坚决贯彻中省市关于司法所建设的决策部署,着力破解制约司法所建设的瓶颈和难题,理顺司法所管理体制,建强司法所队伍,做实司法所业务,人员队伍不断充实,司法所履职能力、服务群众水平显著提高,司法所在维护基层社会稳定,助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职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一、提高站位抓落实。市委依法治市办把创建新时代“六好司法所”作为全面依法治市的重要任务来抓,狠抓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并将其纳入党政主要负责人年终述法和党委书记点评法治工作重要内容,列为各区县、开发区法治建设考核重要指标。组织开展全市司法所规范化建设法治督察及“回头看”,宣传推广好经验、好做法,督办工作滞后的单位。市委依法治市办领导先后前往蓝田县司法局洩湖、九间房司法所调研指导,并与蓝田县主要领导沟通交流,研究解决队伍建设、业务用房、经费保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为司法所建设打通“脉络”,确保如期完成创建任务。

二、统筹谋划强保障。蓝田县将新时代“六好司法所”创建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了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司法所体制机制改革领导小组,县委、县政府“两办”印发了《蓝田县司法所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方案》,组建了工作专班,为推进司法所规范化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县委编办印发了《关于明确镇司法所管理体制机制设置和人员编制的通知》,明确司法所为县司法局派出机构,副科级规格,每所编制3至5名政法专编人员,有力保证了司法所高效运行。落实司法所经费保障标准和所长职级待遇、政法专编人员政法津贴、乡镇工作补贴,确保司法所体制机制改革工作顺利推进。

三、建好阵地稳基础。狠抓司法所业务用房建设,对县司法局改革前下划各镇街的用房、装备设施全部划转县司法局,对业务用房不达标的,协调所在镇街及时调剂,全县19个司法所业务用房面积均超过国家发改委和司法部确定的每所不低于120㎡的标准。按照全省司法所规范化建设标准,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统一外观标识、标牌制度,统一配置办公装备,合理设置“六室一站”。目前,全县19个司法所业务用房均实现“面积达标、权属明晰、外观统一、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要求,创建“六好司法所”10个,其中示范所1个。

四、多措并举建队伍。为了解决政法专编严重不足(19个司法所仅有6名政法专编人员)的问题,按照“四个优先”原则,一次性选调政治素质高、具有法律专业背景、热爱司法行政工作的28名公务员充实到司法所,招录公务员6人,配齐配强19名副科级司法所长,合理调配原事业、工勤人员,使司法所政法专编配备率达到80%。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岗位练兵、“以老带新”、集中培训等多种形式,加强业务技能培训,使新任职所长和新入职干部尽快熟悉司法行政业务工作。建立机关科室包抓联系司法所制度,每个科室对口联系2—3个司法所,加强工作联系和业务指导,司法所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水平不断提升。

五、健全机制促发展。着力研究解决日常管理和职能作用发挥问题,制定《蓝田县司法所日常业务工作量化考核实施办法》,每月对司法所工作进行一次集中考核,健全完善司法所会议、学习、日常考勤、工作日志等10种工作制度,规范19类业务工作台帐,做到工作有记载,限时能办结。坚持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主动适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创新推出“枫桥+乡约”基层社会治理“一码通”和“法治蓝田”小程序,实现了上下互通、资源共享、一网通办,提升了司法所信息化实战能力。今年以来,共开展法治宣传80余场次,发放各种宣传资料8万余份,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830余件,衔接安置刑满释放人员36名,监管社区矫正对象113名,为基层政府提供法律意见建议16条,接受群众法律咨询1700余人次,人民群众满意度达到99.25%,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蓝田、法治蓝田做出了积极贡献。

(据西安市委依法治市办材料整理)

陕西司法公众号

法治三秦新浪微博

陕西司法手机版

立法民之声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建工路50号陕西警官职业学院1、2号楼

邮编:710043        投稿邮箱:sxsfnews@163.com

联系电话:政务公开电话 029-87293860      网站运维电话 029-87293279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