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专题专栏
 -
 
战疫情普法宣传
 -
 
典型经验和先进事迹
 -
 
正文

高墙女警,飒爽出征!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20-06-19 16:06 来源:208坊 浏览数:

“当时湖北疫情胶着,时间紧任务重,归期待定,每个人都心照不宣地不去预设,但又在行李箱里塞了一件件夏装,做好战斗到最后一秒的准备……”

这些天,陕西省女子监狱援鄂队员武萌和其他几名援鄂队员一起,为一场援鄂警察先进事迹宣讲报告会做排练。

318日到412日,陕西省女子监狱30名狱警组成陕西监狱人民警察援鄂工作队出征武汉。

26个日日夜夜里,她们肩负着监管区的疫情防控和监管安全重任,筑起抗疫第一道防线,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把好品质、好作风、好形象、好口碑留在了江城武汉,受到了司法部的通报表扬……



今天,让我们来听一听她们在战疫一线的故事,欣赏一下她们不惧风险、挺身而出的英雄本色……

疫情防控和监管安全要兼顾

她们不是专门的医护人员,缺乏专业的防护知识,但是任务却很重,不仅要注意自身防护,还要完成监管安全重责。

她们面临的第一大难题,就是穿着防护服。

据武萌介绍,在投入工作前,她连夜和岳丹荣、王亚楠三人结成小组,反复进行穿脱防护服的规范化练习。当时,唯有将防护服正确穿脱流程刻在脑子里,她们才能感到安心。



尽管做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但当真的穿上这层“铠甲”进入工作状态时,呼吸困难、胸闷气虚、头晕恶心等症状纷至沓来。护目镜里面也蒸腾满了水汽,汗水混着碘伏消毒液划过眼睛,又痛又痒,脚下的路都模糊不清。日常的清监工作在厚重的防护服的包裹下显得异常艰难,人身、床铺、整理箱,包括每一个角角落落,都留下了她们“笨拙”而坚定的身影。为了确保罪犯身上没有违禁品,连口罩里少了金属压条,提盒饭的塑料袋少了一个,都要找出来,以确保万无一失。

每个监舍逐一点名,核酸检测、抽血化验、CT检查、组织就餐、回收餐具、定时消杀,百十米的距离,她们硬是走出了万里长征的感觉。但即使如此,她们纷纷克服身体上的不适,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如何在疫情期间既保证监管安全,又不放松罪犯的教育改造,还要确保援鄂队伍零感染,这些对陕西省女子监狱援鄂队来说也是一个新课题。她们边干边总结,摸索和总结出了一些适合监仓管理的具体措施。

从狱情分析到建章立制,从清监排查到应急处置,花薇带领队员们不惧生死,大胆细致管理。当看到康复楼里的罪犯焦虑不安、行为散漫,无所事事的状态,她们果断将陕西监狱经验做法“实地嫁接”,开展“谈一次话”、“写一封信”、“读一篇文章”的“五个一”活动。通过活动,监区罪犯情绪平稳,改造秩序明显好转。



和她们一起志愿武汉抗疫的同事,湖北襄阳狱警燕大芬告诉坊叔:

陕西监狱女警在湖北监狱女警最困难的时候不畏艰险、弛援武汉,到达医院执勤点后积极请战,主动要求到最艰苦的舱内值班,不分白天黑夜,加班加点,带队的花监主动给过生日的队友顶夜班,充分体现了战疫场上的一缕温馨。

陕西监狱女警是我们监区工作中的主力军,她们闻令而动、恪尽职守,在监区承担了大量的管教任务,还多次完成了外医、押运等临时紧急任务,展示了过硬的业务能力和强健的体能素质,是医院执勤点战疫场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巾帼英雄战疫故事感人至深

刘华:“出征前,我已给家人写好了‘遗书’。”

“在我家,有一个红色箱子,里面是六十多年前爷爷作为西北野战军进山剿匪的故事,还有三十多年前,父亲在越战一线浴血奋战的故事。我从小最爱做的,就是坐在父亲腿上,听他讲那一个个奖章,一张张照片,甚至一个小纸条背后的故事。听着听着,我长大了,在想,什么时候能把我的故事,也装在那个箱子里。”

当新冠疫情突袭,援鄂的号角吹响,红色的指印重重地按在请战书上时,刘华也开始书写了她的故事。



刘华作为青年干警,承担了大部分的夜间执勤。高强度的工作需要良好的体力支撑,凌晨出发前她总是强迫自己尽可能多吃一些东西,奈何她的“陕西胃”水土不服,好多东西吃不习惯。还有各种防护设施的包裹让她呼吸困难,水珠在护目镜里随着走动摇摇晃晃,耳朵勒得早已麻木……

其实疼痛也罢,呼吸困难也罢,对她来说,都不算啥。作为一名90后党员,撑住就是她的人生信条,她依然每天顽强地克服困难,圆满完成每项工作。

刘华曾经担心过自己不能平安回去,令孩子、丈夫、父母忧心,出征前,她干脆给家人写了一封“遗书”:告诉他们我私房钱的密码,告诉他们我爱他们,告诉他们此次出征,如若我不幸成仁,就把我的遗体捐给国家。“日后踏青,如若春风拂面久久不肯离去,便是我来看你们。”

武萌:“为了能去武汉,我第一次对组织撒了谎。”

为了能去武汉,武萌第一次对组织撒了谎。313日中午,看到微信工作群里跳出一行字:支援武汉,主动报名……那一瞬间武萌的心仿佛有一股说不清的力量在涌动,她第一时间写下了请战书,火急火燎地赶往单位。



在出租车上,武萌给爱人打了个电话,没想到昨晚还抱着手机感慨援鄂医疗队英雄壮举的他,不同意她去。她有些不满:“你觉悟怎么这么低,我肯定是要去的,你不许拖我后腿!”下车的时候司机大哥坚决不肯收武萌的车费,他说道:“姑娘,你真的了不起!这个钱我不能收,就算我一点心意吧。”

见到陕西省女子监狱党委书记、监狱长苗可,武萌急忙表态:“苗书记,我想去武汉,请战书我写好了,我年轻,上班十年了有经验,请您同意我去吧!”苗可笑着说:“坐下说,你孩子我记得还小呢,你考虑清楚了没有,家人都支持你吗?”想到爱人坚定的反对声,武萌毫不迟疑地撒了谎:“您放心,孩子我都安顿好了,家人都很支持我,没问题!”

武萌在监区,同样面临着长时间穿防护服工作的痛苦和不适,令她印象最深的是,她遇到一次处理罪犯群体性情绪爆发。1位病犯呕吐多次精神状态不好,倒地不起并伴随着痛苦的哀嚎,见状,同舱罪犯情绪突然紧张起来,高喊着:“我们不要和她一个监舍,警官快放我们出去!”听到喊声,其它罪犯情绪受到影响开始吵闹起来。

她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而且又是在疫情严重的武汉,虽然很紧张,但那一瞬间她只想着无论如何都要把罪犯情绪安抚下来,绝对不能哄监闹事!于是她让襄阳同事留在监舱外继续呼叫值班医生,同时汇报指挥中心,一旦罪犯情绪失控随时请求增援。她则负责安抚众多罪犯的情绪。最后终于平息了这场骚乱。



感人的故事还有很多:赵楠利用休息时间在网上精心挑选摘抄美文,带进舱里,丰富罪犯单调枯燥的隔离生活;常小娜不顾随时可能出现的返阳风险,与罪犯个别谈话,让谈心成为打开心灵的钥匙;严晞开导对生活失去信心的罪犯给家人写信,让书信成为慰籍情感的好帮手……

26天,她们日复一日做着这些平凡细小的工作,然而正是这些平凡的小事成就了她们援鄂任务的圆满完成。

家人是后盾也是牵挂

援鄂工作队队员们在武汉抗疫一线奋战,家人和组织一样是她们的坚强后盾,但同时也是她们心里最柔软的牵挂。

329日,是援鄂队员田英含父亲的生日,她却没有办法陪在他的身边。来武汉后,田英含每天都要给家里报一声平安,因为这足以抚慰他们牵挂的思绪。

那天晚上九点半,家里微信群中蹦出了几张图片,打开是一家人帮父亲庆祝生日的照片,开心幸福的场面,看着看着,田英含却泪眼婆娑。此刻她多想给父亲一个拥抱,亲口告诉他,她是多么的爱他。


 


清明那天,援鄂队员王海燕公公去世。王海燕既是警察又是军嫂,长期的一线工作让她很少能照顾到孩子,是公婆一直默默地帮她养育着两个儿子,待她也如亲生女儿一般。谁知援鄂一别,平时硬朗的公公竟然猝然离世,王海燕悲痛不已,泪如雨下。

老人下葬那天,正值王海燕的夜班,援鄂队员王萍和领队花薇争着要替她上班,她却说上班才能不想那么多……

援鄂工作结束后,王萍还时常会想起在临行时打开家里的监控看到女儿伤心哭泣的样子……

武萌的女儿一岁七个月了,孩子从出生就没离开过她,出发前看着她稚嫩的小脸心里万般不舍。援鄂期间,她刻意减少和女儿视频,一是怕孩子看见她想妈妈,更是怕自己看见女儿会抑制不住地牵挂。于是慢慢地这个小不点开始对“妈妈”的概念模糊起来,听说有时候她会搂着姥姥叫妈妈,也会在楼下叫别的小朋友的妈妈做“妈妈”。

回陕西后隔离期满,武萌跑去看孩子,她兴高采烈地挥舞着小手跌跌撞撞地向武萌跑来,却又怯生生地停在她面前叫她“阿姨”。武萌紧紧地抱着孩子,心中五味杂陈。但她无悔自己的选择,无悔这段亲子时光的缺失,她想等到女儿长大,总有一天会为她骄傲的!


 


江城寒雨夜沉沉,千里抗疫有秦军。

问卿缘何不畏苦,胸怀家国筑警魂。

隔离期满,踏上归程。当刘华跑向孩子紧紧地把他抱住的时候,他突然挥舞着国旗,用稚嫩的声音说:“妈妈,中国加油!武汉加油!”

那一瞬间,刘华突然感到红色基因在薪火相传,家国情怀在代代相承,它们深深地镌刻于中华儿女的生命之中,是不忘初心,是牢记使命的铮铮誓言。千千万万的她们,无论身处何处,无论身司何职,总能绽放生命的光芒与灿烂,坚守于岗位,忠诚于职责,以身之荧光,汇成灿烂星河,冲破阴霾。

(部分图片由陕西省女子监狱提供,其余来自网络)


陕西司法公众号

法治三秦新浪微博

陕西司法手机版

立法民之声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建工路50号陕西警官职业学院1、2号楼

邮编:710043        投稿邮箱:sxsfnews@163.com

联系电话:政务公开电话 029-87293860      网站运维电话 029-87293279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