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专题专栏
 -
 
战疫情普法宣传
 -
 
典型经验和先进事迹
 -
 
正文

我的全家福故事 | 援鄂前,写给警察丈夫的信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21-11-08 15:11 来源:司法部 浏览数:

我的家里,有一只红色箱子,里面存有爷爷当年参加西北野战军战斗的故事,还存有父亲从军的动人故事。我从小就爱坐在父亲腿上,听他讲那一枚枚奖章、一张张照片,甚至一个小纸条背后的故事。听着听着,红色的种子便不知不觉地种在了我的心里,总想着,什么时候能把我的故事,也装在那个箱子里。


2008年夏天,我按捺不住内心的兴奋与好奇,从陕北榆林踏上了去往西安的求学之路。

6年后,我在这里遇到我的爱人魏晓飞先生。我们同为警察,我是陕西省女子监狱的一名警察,他是西安市长安区杜曲派出所的民警,同为党员,共同的信仰让两颗小种子紧紧相拥,我们将根须牢牢地扎在西安这片土地上,汲取养分、释放力量。

2020年新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来袭,一场艰巨的抗疫攻坚战悄然打响。我与爱人作为基层警察,义不容辞参战其中。而我也有幸同30名姐妹一起共赴武汉,直面疫情。

在武汉,作为青年干警,我们承担了大部分的夜间执勤任务。凌晨出发、彻夜不眠已是工作常态。第一次值班时,想着不就是通宵不睡、10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嘛,作为一名有着6年基层工作经验的“90后”“老民警”,这不算啥。于是匆匆喝了1罐八宝粥,凌晨1点坐上通勤车,2点前到达工作地,45分钟做好全套防护措施,再三检查有无暴露,便进舱换岗。

随着时间流逝,雨夜的江城更加清冷难耐。凌晨6点,各种防护措施的包裹让我呼吸困难,水珠在护目镜里摇摇晃晃,口罩上的金属条也将脸磨得火辣辣的疼。当清晨早餐的香味飘来时,强烈的疲惫感、疼痛感、饥饿感袭来,我差点晕倒在工作岗位上。

有了第一次的经验教训,以后每次出发前我都强迫自己尽可能多吃一些东西。当领队通知我去领胡辣汤时,我忽然发现了一种完美的“夜班料理”——胡辣汤拌米饭。出发前来上一碗,足以抵挡10多个小时的饥寒。有的小姐妹还创造了茶水泡饭、蛋黄拌饭等“黑暗料理”,在援鄂工作队中,处处可见这种乐观心情。

在我执行援鄂任务的同时,爱人魏晓飞也投入到了疫情防控和日常工作中。每次出警前,他总会看看墙上那面我送给他的锦旗——“处警莫忘头上警徽,出警切记安全而归”。从警以来,他参与侦办了多起案件,深夜为挽救轻生少年而负伤、联合公安长安分局反诈骗中心抓获电信诈骗嫌疑人……从警9年的他仿佛有用不完的热情,每天都干劲十足。

早在临行前的那天晚上,我给丈夫留了一封信。

亲爱的魏先生:

我爱你!此次援鄂,不知归期,艰险重重,我会打起十二分精神来战斗,相信我们必能凯旋。但疫情莫测,有几个事情想给你交代一下,你一定要记得啊。

我偷偷存了点私房钱,密码就是你当年提亲的日子。

告诉咱们的小家伙,妈妈很爱很爱他,好好长大,妈妈的心会永远和他在一起。

照顾好咱爸妈,谢谢他们生我、爱我。

此次出征,如若我不幸成仁,就把我的遗体捐给国家,我不喜欢黑暗,一定要把我留在光明里。

你们呀,别想我,这一生我过得满足而幸福,以后你们去踏青的时候,如若春风拂面久久不肯离去,就是我来看你们啦。

我悄悄地把信藏在床垫下。

有人曾问我:“去武汉,你害怕吗?”我要说,当选择了这一身藏蓝,我就再没有害怕过。虽然我俩因工作,经常把4岁的儿子独自丢给他的奶奶,但我坚信自己是个好妈妈。

当年爷爷背上行囊,开始戎马生涯,临走只字未留;后来,父亲扛起长枪,勇赴对越自卫反击战前线,只留一句勿念。“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父辈的红色精神早已融入我的血脉之中,国需要,必有我。

隔离期满,踏上归程,孩子挥舞着国旗向我跑来,用稚嫩的声音说:“妈妈,武汉加油!中国加油!”我一把搂过孩子,紧紧地抱住他。

如今,我与爱人魏晓飞这两颗小种子已经生根发芽,我们的家庭有幸被陕西省妇联和西安市妇联评为“最美家庭”。西安厚重的历史文化、无数先烈的革命精神也已然刻骨入髓。在这里,我们书写着自己的故事,等待着未来的某一天,把它放进红箱子里去。

陕西司法公众号

法治三秦新浪微博

陕西司法手机版

立法民之声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建工路50号陕西警官职业学院1、2号楼

邮编:710043        投稿邮箱:sxsfnews@163.com

联系电话:政务公开电话 029-87293860      网站运维电话 029-87293279

用户登录